《科技日报》记者江东洲 通讯员赵亮
日前,广西师大传来喜讯,由该校无机化学学科多位教授、博士历时10年共同完成的科技成果——“若干含N,S配体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生物活性研究”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荣获2003年度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标志着广西师大科研工作又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为此,笔者专程走访了该项目第一完成人、广西师范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梁宏教授,梁校长愉快畅谈了广西师大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具体情况。
记者:梁校长,您好!首先祝贺您的科研成果“若干含N,S配体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生物活性研究”荣获了2003年度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广西师大无机化学的学科带头人,您能谈谈该学科的建设情况吗?
梁宏:无机化学学科是我校的优势学科,同时也是广西“九五”、“十五”重点建设学科,多年来,经过学科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取得可喜的成绩,已经确立了在广西的“龙头”地位,在国内同类院校中也有较好的影响。近年来,该学科已形成了以血清白蛋白和纳米粒子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生物无机化学;以天然产物和有机药物为基础的药物无机化学;以具有生物活性配体的金属配合物、功能配合物和农用配合物、医用配合物为主要研究内容的配位化学以及以纳米材料和电极材料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为特色的无机材料化学等研究方向。目前无机化学重点学科拥有一支多达22人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和学术队伍。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2人,在岗博士14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人,硕士3人。平均年龄约35岁。其中有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广西第一层次人选1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人,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和广西师范大学青年拔尖人才4人。
在科研上,学科点成员紧跟国内外无机化学发展的前沿热点,结合广西特色药用资源进行化学研究的创新,加强特色研究方向的开拓。2001年至今,学科点共承担科研项目4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教育部重点项目2项),总经费450多万元。在完成科研项目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近四年发表论文240余篇,其中SCI收录的论文100余篇,国际、全国性学术会议论文40余篇。近2年形成的以具有生物活性配体为基础的药物无机化学的特色研究方向,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项,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2项,广西科技开发项目1项等多个省部级科研项目的资助。自1995年以来,该学科点成员获得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
记者:您在出任广西师大校长之前,曾担任过该校的科研处长、分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长等职务,对于学校的科研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请您介绍一下广西师大在学科建设上的特色和优势有哪些?
梁宏:我校创建于1932年,是一所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现有16个二级学院、4个校属系、5个公共教研部(中心)和20个校属研究所。学校现有本科专业41个,硕士点55个,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博士授权单位并将招收博士研究生。本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学校可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本专科生、研究生。
多年来,我校一直将重点学科与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当作学科建设的龙头工程,努力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结合紧密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如今,我校有省级重点学科10个,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6个,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教育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基础数学、理论物理和生态学等一批学科在广西具有重要地位,在国内的同类院校中也有一定的影响。
校中文系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其下属的古代文学和文艺学是我校的标志性学科。“九•五”以来,古代文学学科确定了以中古文学与《文选》研究、唐代文学与唐宋诗学、词曲研究三个方向为主的相对稳定的学科发展方向;目前,该学科云集了10多位教授、博士,涌现出多位在国内有影响的中青年学者;文艺学学科经过多年建设,已形成明显的学科优势和学科特点,该学科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审美人类学和民族美学研究”在国内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特别是 “审美人类学和民族美学研究”紧跟国际美学研究前沿,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术品牌,在国内学术界形成了鲜明特色和一定的学科优势。
而几个理科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在学科点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其学术特色也越来越鲜明。如应用化学学科的研究群体,多年来一直从事天然植物特别是广西主产天然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以及在抗老年痴呆、癌症、乙肝等方面的药理活性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部分成果现已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基础数学学科在代数、图论、数理统计等3个方向上有较深入的研究;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学科在数据库、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究在全区具有领先水平;理论物理学科在统计物理、原子核理论及计算物理的前沿研究方向中,对非线性复杂系统的混沌控制与同步、城市交通流模型、光纤传输理论及原子核结构等复杂系统开展了研究,取得了创新性的、独具特色的科研成果,对广西的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生态学学科选取具有广西地方特色的动植物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的广西地方特色,引起国际国内同行专家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记者:人士最活跃的生产力,高素质的科研队伍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根基和动力,广西师大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有力的措施?
梁宏:我校地处经济文化和科技相对落后的地区,在吸引本地和外地优秀人才上缺乏先天的优势,因此我校历来把人才培养和引进作为学校十分重要的任务来抓。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校已形成了三种主要培养途径:一是抓好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或到国内外其他高校做访问学者,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明确建设好师资队伍的两支梯队:一支是数量足、层次高、素质好、后劲大的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一支是与我校发展目标相适应,覆盖全校各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队伍。1992年、1996年学校分别选拔了两批中青年骨干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进行重点培养,采取强化考核、滚动管理、优胜劣汰的管理制度,不仅保证了这支队伍的优秀质量,而且以点带面,充分调动了广大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不断向上的积极性,使学科带头人队伍后继有人。二是大力引进学校计划重点发展学科的紧缺高层次人才。一方面学校利用地处桂林这座山水历史文化旅游名城的地理资源优势,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吸引高层次人才前来落户;另一方面学校还相继推出一系列的人才优惠政策,广开引才之路。近年来,结合学校实际共引进人才70多人,其中有全国第一个语用学博士、全国第一个篮球术科女博士、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等等,这些专家、教授的到来填补了我校乃至广西某些专业的空白,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三是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中,注意发挥学校老专家、老教授对年轻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我校采用导师制等办法,请老专家、老教授从教学、科研以及思想品德等方面对年轻教师进行教育、引导;同时,在年轻教师中提倡“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精神,鼓励他们敢于超越,勇于创新。
记者:我们都知道高校有三大任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请问近年来广西师大在科研成果服务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梁宏:根据国家关于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我校制定了自身的科技工作指导思想:稳步发展基础研究,大力加强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为了促进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我校把建设高新技术孵化平台和中试基地作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目前已建立了三个科技平台和中试基地。一是禽畜兽药、生物农药技术平台和中试基地,主要从事微生物农药、家畜兽药、农作物新型农药等技术的研发;二是广西特色天然植物综合利用技术平台和中试基地,主要从事开发天然植物药品、保健品和天然植物添加剂等产品;三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平台和中试基地,主要从事电子设备和应用软件的产品开发。依托这些技术平台和中试基地,有效地提高了我校科技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活力,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坚实的基础条件,加速了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比如,广西特色天然植物综合利用技术平台和中试基地与日本、欧美国家有关的院校和研究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了“罗汉果、葛根、甜茶分析标准研究”项目,由于项目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和科学意义,得到了美国西太平洋癌症基金会的资助;进行了罗汉果甜甙毒性研究。以罗汉果甜甙为基础研制开发“罗汉果甜甙系列产品”课题被列入广西产品创新计划重点项目,已开发出罗汉果砂糖、方糖、含片等产品投放市场。
依托较为雄厚的科技力量,大力发展校办产业,是我校促进产学研结合、实现科技成果顺利转化的主要方式。如斯达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是我校以开发优质兽药和饲料添加剂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先后开发了片剂、散剂、丸剂、水针剂四大系列30多个品种的优质兽药,其研制开发的速效救禽片(散)、速效囊病康、斯达禽康片(散)、百喘停注射液、速效呼喘康、斯达第一针、利得安等强效特效药,畅销全国各省区并出口东南亚等国,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思特新技术公司是我校主要以开发天然植物制品和生物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其开发研制的植物药品、保健品以及天然食品添加剂两大类10个产品远销欧美及港澳台地区。
目前,我校已基本形成了兽药、天然植物制品、电子、出版等多家科技企业的产业体系,形成了“产、学、研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研究开发模式,为加快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提高转化速度和成功率,开辟了一条重要渠道。
记者:刚才我们谈了很多学校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的现状和所得到的成就,最后能不能请您谈谈广西师大未来几年在科研工作方面的设想?
梁宏:在未来的3—5年中,我校将以“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瞄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按照广西富民兴桂新跨越的总体要求,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调整我校的学科布局和研究方向,持续支持高水平的基础研究,着力发展应用学科,大力加强应用研究,稳步推进产学研的结合,加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的培养,增强学科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不断改善研究条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走科技强校的道路,全面实现我校十五计划目标和长远战略目标。
具体的任务和措施主要有:一是采取激励措施,调动广大教师、科技人员的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二是继续加强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使之成为我校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三是加强博士点和硕士点学科建设,不断增强学校科研力量;四是大力发展人文与哲学社会科学,并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我校真正成为广西重要的思想库和文化库。五是大力促进学科的交叉、综合,形成新的研究优势;六是加强应用研究和横向科技合作,为地方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七是大力推进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八是加强科研管理,进一步提高科研管理队伍的水平;九是抓好学生科研工作,一方面充分挖掘我校的科研潜力,另一方面培养好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2005-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