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于小江

  • 2006/09/14 | 作者:校友总会秘书处 | 2207次浏览 | 分类:校友总会秘书处 |

于小江 女,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科处副主任,中学语文特级教师,1998年被全国中语会评为全国语文优秀教师;19994月入选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A类培养对象;2001年中期评估被评为优秀学员;2000—2001年参加教育部跨世纪园丁工程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被评为优秀学员;2002年被评为桂林市劳动模范,同年任学校教科处副主任;是桂林市第二届政协委员;桂林市园丁工程B类导师。

 

记者:现在老师还能回忆起当年在师大学习的学习生活吗?

于:今天很高兴和你们聊一聊。接触之后你们会发现其实我不是很严谨的人,我觉得我们做老师的思维应该有一些发散性,所以我们都可以更随意一些。我是师大中文系80级的学生,我们那一届的学生功底都不是蛮好的,因为我们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读了完整的高中考上来的,我当时进学校一点古代文学基础都没有。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教古代文学的张葆全老师,他给我们上一节课,就会很细致地教我们学,什么叫精读,什么教泛读,有些作品应该怎么品评,就感觉他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

有一次他给我们考了一次考试,很有意思。他就问:为什么《诗经》是可以和乐而歌的?当时同学们的答案五花八门,什么都有,结果只有三个人及格。当时我们觉得很困难,答案也不在课本上,老师的讲义和讲课过程也没有。他的目的就是要我们在这个过程去思考怎么做学问,怎么结合老师的讲课、笔记和文学常识证明这些问题。后来问题的答案就是,孔子在鲁国听到弹奏的礼乐后“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就证明当时人民做的诗用来和乐,过了很多年,这些东西还是历历在目。其实我自己感觉,我们比较幸运的就是当时有一批很优秀的教授复出,很厉害很出名的教授。我是张明非老师研究生毕业后带的第一批老师,有这些教育名师,真的觉得受益匪浅。那个时候学习很认真,现在的青年是无法想象了的,尽全力去学。

 

记者:老师对当时的中文系还有印象吗?

于:最大的感觉,中文系给的天地是不一样的,有很多东西是第一次接触。当时请了中央乐团的著名指挥家来给我们讲交响乐,如果没有这个机会,我可能到现在都不知道什么是交响乐。当天晚上我们还在漓江大剧院听了一场交响乐,虽然到现在可能我还是个乐盲,但是毕竟有机会接触这些东西了。你们现在视野很开阔了,当时电视电影很不发达的情况下,中文系给了很多这样的机会。还有就是打篮球,我在中文系的时候,总是拿冠军,中文系球迷也很多。

 

记者:老师对自己读的师范专业有什么认识吗?

于:其实当时自己心里面是有想法的。因为社会上都不是很认可老师这个职业,包括到现在,像今年高考学生填志愿,很多都把师范院校排出在外。后来工作之后也发觉老师真的是一个很费心很累的职业,你所付出的跟你得到的完全不相符合。别的行业你可以说把精力投入到工作的八小时里面,下班之后可以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不用再有过多的考虑。但是老师不同,很少自己个人的空间,老师的付出是很多人看不到的也无法想象的,很多人认为他的工作是简单的重复的劳动,这种情况很不符合世界、社会发展的潮流。

我很感慨的是,大学求学的经历确实改变了我的生活,知识改变命运。所以当时学习很努力,把学习搞好,到最后毕业的时候我的成绩还是不错的。

我的同学都跟我讲,毕业时候张明非老师跟我的讲的一句话,印象很深,说其实我这种性格,对我的了解,应该当老师,可以成为优秀的老师。后来直到自己工作有点进步了,才觉得当老师有点意思了,但是也开始有担心了。当老师的话,家长把孩子教给你,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到孩子身上,不尽心的话真的很怕对不起别人,慢慢地改变了心态,挺折磨人了。直到现在做到特级了,还是有点担心这一条:你是否能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科知识是很渊博的,而且你要关心的不只是学生学到知识,因为你的作为关系到他的一生,他的心理、生理、今后的发展、人格的养成等等。如果你做一个没心没肺的老师,会很轻松,但是你要真正做好对他的负责的话,很累很累。

 

记者:你很多优秀的学生都考上了大学,每到教师节的时候也会收到很多学生的祝福,这个时候您会有成就感吗?

于:你现在提出的问题,我觉得,是有一个过程的。原来我住的地方,经常有学生来,感觉很骄傲,自己跟学生关系特别好。后来慢慢地发现看待这个问题,你总是期望学生来,其实心里面是希望得到学生的回报,其实真正的大慈大善应该是不图回报的,真的是这样。自己慢慢成熟了以后就不那么在意这个,但是学生在很关键的时候给你很多感动,这是有的。没有必要让学生惦着你,对学生的付出问心无愧就可以了。学生学会感恩是他自己学到的思想品德,不是由我们决定的,他的成就来自社会来自家庭,他能想到回报帮助过他的人,他为社会做出努力也是一种感恩一种回报。真正的大慈大善是不必要去期待别人的回

报的,可能年轻的老师不会这样看,自己长大了就会明白。

 

记者:那您做到特级教师,有什么动力吗?

于:这个其实很简单,等到有了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就会体会。有了孩子以后就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照顾,你对自己的孩子是这样想的,别的家庭也一样。孩子的性格是不一样的,融到你的这个小集体小社会如果你没有给他关爱、帮助的话,他走到社会上可能就无法生存,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就想着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最好。用最少的时间做最大的效益,我的风格是这样,很多老师很头疼一个学校安排早上学生扫地的问题,我就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让他们自己选组长,竞聘,组员也可以选组长,双向选择,实行组长负责制,组员迟到也好,不来也好,组长不要上交矛盾,要自己解决,但是要保证我到的时候地是干净的。我跟他们讲,你们现在可以领到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自己的机会,面对不同性格的人,怎么调和矛盾,可以培养他们。我们班的卫生从来都是做得最好的,我们班的饮水机和窗帘都是学生自己从家里面拿来的,你只有充分相信他们,相互理解,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他们就可以充分地成长。

 

记者: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于:我做国培、做园丁工程,就有一个研究课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语文教学的应用。九十年代建构主义在欧洲流行,我们是这个世纪初才有接触。我认为教学中老师灌得再多都没有学生自己去建构有用,我的教学风格就喜欢创设一种情境,学生合作探究。学生从学前班开始学语文,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这些东西都会反感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去发现。你让学生在课文中去找他认为的关键词,陈述他的理由。没有人也许都不对、都不同,但是可以引发他们思考,他们在有不同意见的时候也会有碰撞、交流,这个时候老师适当地点拨,学生很快就可以把握文章的主旨了。我刚来的时候上过一个回报课,我查了很多资料,准备很充分,上课完了之后我自我感觉就很良好,感觉自己找的资料都用上去了。但是别的老师评价的时候就评得一塌糊涂,他们认为这节课不行,他们说:你只是讲了课文讲了什么,没有分析这篇课文为什么这样写?这是很多语老师都没有注意的问题。课文的启发、魅力,都要教给学生,这个理念一定要有,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记者:老师觉得我们在读的师范生,应该怎么去锻炼和培养自己?

于:我觉得学师范,应该要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最关键的我觉得是责任感。做老师责任太大了,一个孩子今后成为什么样的人,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很大程度上是在中学这个时候决定的。我们在中学阶段应该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作充分的准备,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真正地设身处地地为学生想他们走上社会,会碰到什么样的困难、会有什么样环境、怎么去适应这个环境、怎么努力工作,我觉得这都是我们老师应该为他们去考虑的。这些方面恰恰是一些师范院校做得不够的地方,重视不够,我一直真的是有这种担忧。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学生看世界看人生的态度方法,师范生对这个应该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

另外一个,我们对学生的爱应该包括对学生的尊敬,现在很多老师会忽略,你敬重学生,学生就会敬重你。我跟学生经常讲一个故事,就是草原上狮子和羚羊的故事,针对班上一些情况,因为学生会认为老师会偏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他们不懂我的态度。学生对家庭来讲是百分之百的,对我来讲虽然是五十分之一,但是我还是会把他们当百分之百来看的。狮子和羚羊想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奔跑,我希望学生不惯到什么环境都要尽自己的全力朝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做老师,讲究教育方法,尊重学生,很重要的,不管是不是特级,我觉得做老师要有自己的风格,对现在的师范生来说,就要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强项。我比较喜欢活跃的课堂气氛,课堂上宏观的掌握这个集体,控制课堂,现在很多老师做不到的,用一些技巧,用懂得调节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在出现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反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