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杰华 男,广西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南宁市二中,中学数学特级教师, 1969年参加教育工作,曾任南宁市二中教研组组长,中国数学学会会员。广西教育学会会员、南宁市数学学会副理事长,南宁市教育系统学科带头人,苏步青数学教育奖获得者,南宁市先进工作者,2000年被评为特级教师 。
记者:老师您能和我们回顾一下您当年的大学生活吗?
黄:当时上大学和现在很不一样,我们集体在礼堂里复习了一遍就开始高考了。根本就不知道到底大学要考些什么,所以就大学的生活是一无所知,也从来都没有办法想象。我们当时是天都没有亮就到桂林了,最先见到的是王城校区的门口,一个感觉,这个大学很漂亮。当时高年级的同学在门口等我们,第一次看校门觉得非常的气派,心理是非常的骄傲的。
记者:当时大学里面有哪些老师给您的印象比较深刻?
黄:我的第一节课是数学分析课,是
记者:那您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怎样的呢?
黄:我当时在河池地区的一个很偏僻的公社里当中学老师。那是最辛苦的十年,也是我最难忘的十年,当时的日子很辛苦,但是感情很真,那个学校的学生都非常的纯朴,他们来读书就是来学知识,我们老师也是尽量的交给他们知识。农村没有什么收入,刚去到那所学校的时候,学校里除了几所破旧的老房子以外,连课桌椅都没有,更不用提什么电灯的了。我们就带领学生自己动手做桌椅,上山伐木,一桌一椅都是自己动手。我们还带领学生去发电,建立水电站,虽然是电量不多,但是可以足够同学们上课用了,大家都非常的高兴。我这人还喜欢来点创新,我又带领他们去动手去做了太阳灶,大家都去收集锡纸和小面的玻璃镜,一个简单的太阳灶就做好了。此后,还带领学生们一起动手搞起了生产发明,研究水稻的高产技术,研究化粪池……有很多的小发明都变成了现实,大家都很有激情。那些学生和现在的学生比起来,更能吃苦,他们每周跑回几十里地的家里去那点儿米,拿点儿咸菜,就这么的过一个月了。那个时候,正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真正能够学习的时间是很少的,大部分时间是劳动,这些学生都是没有怨言的。那些学生现在都很有出息,虽然上大学的很少,可是当县长的,经理的都不少,因为他们总是很能吃苦,从来都不对自己的岗位挑三拣四,苦的累得都很乐意去做,所以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好的成绩来。相反倒是现在的学生,学习条件非常的好,也上了好的大学,但是却没有找到好的工作,很多都是因为没有吃苦的精神,
到现在他们还经常来看我,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怎么去对待我的学生,让我热爱起了教师这个职业。
记者:您对现在的教学怎么看待?
黄:经过了文化大革命和近些年的观察,我还是赞成中庸之道。现在很多人都在提倡创新,我们认为是有必要,但是不能是全盘否定从前的方法,既然我们以前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存活这么多年,那一定有它的优势,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不能太激进,总之,我是赞成“中庸之道”的。
记者:您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黄:我平时都很忙,我和爱人
我们从小就要求孩子要很独立,小的时候我们基本上都没有去接过他们,但是她们都能很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现在我的老大已经出国了,从来都没有让我们操心过。
说真的,我对他们觉得很愧疚,在她们身上花的精力远远少于我的学生,但是他们都没有埋怨过。
记者:老师,我们的采访即将结束了,那您对我们这些小师弟小师妹有什么建议吗?
黄:要学好教育学好心理学,这对打算从事教师职业的同学们很重要。摸透了学生的心理能够让他们更好地接受你们,学生他不会说生来就喜欢哪一门课,他喜欢是因为喜欢那门课的老师,所以他才会用功的,教育学告诉你们怎么去做老师,心理学让你能够更好的作老师。
要有吃苦的精神。任何一份工作都是辛苦的,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要脚踏实地,这样才能将每一份工作做好。
最后,希望你们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