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 之 歌――记巴马民族师范学校校长罗伏龙

时间:2007-04-09浏览:1499

1942年8月生,广西凤山县人,1966年毕业于广西师大中文系,现为河池地区巴马民族师范学校校长、特级教师、广西作协会员。曾荣获广西教坛明星、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河池地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科技工作者、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称号。1995年和1998年分别获曾宪校梓教育基金三等奖和二等奖。1996年和2001年,曾先后到美国、加拿大、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及教育考察。已在国内各种刊物发表教学科研论文100多篇,出版散文集、诗集5部,获奖30多次。

 

流金岁月一支歌

“巍巍群山,郁郁松林,簇拥着我们美丽的校园,我们各族儿女在这里茁壮成长,继承革命的光荣传统……”这是巴马民族师范学校的校歌,它回荡在麒麟山下,歌词的作者叫罗伏龙,他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巴马民族师范学校的校长。]

每逢听到这支歌,罗伏龙总是心潮澎湃,激动不已,生性好静的他,总要轻声地跟着唱起来。这是多么复杂的情感!他怎么能不激动?他在巴马民师工作二十几年了,这支歌,揭示了巴马民师的奋斗历程;包含着莘莘学子的坚定信念;也包含着辛勤园丁的喜怒哀乐。他的理想信念,挫折与成功,痛苦与欢乐,都融进了这支歌中。他无怨无悔,因为对得起孕育过他的大山,对得起培育过他的母校。

他欣慰而自豪,因为他付出的心血得到了回报,他浇灌的汗水结出了硕果,他为党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为桂西北的大地增添了光彩。

“松青柏翠堪孵凤,地阔山高有卧龙”,说的是麒麟山人杰地灵,巴马民师人才辈出,学子们步步辉煌,而巴马民师的学子们却说,罗校长就是这山中最大的“龙”。

大洋凌空思万缕

2001年7月31日,一架飞往美国的客机在太平洋上空穿和。机舱内,坐着一位西装革履、端庄文雅的学者,他就是大山的儿子、降生在凤山县林垌乡的罗伏龙。

罗伏龙的少年时代是在艰难困苦中渡过的。大山的磨砺,母亲的教诲,使他养成了独立性强“辣味十足”的性格。他立下大志,一定要“跨出山门去”,在外面干一番事业。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他能跨洋过海,能到地球的那一边去,而且还不止一次!今天,他作为专家随同广西社会科学界访美代表团去美国考察,这是党给予他的荣誉,也是他事业成功的标志。

飞机在平稳地飞行,他的心却难以平静。他用右手食指触了一下眼镜――这是他准备“回忆与思考”的习惯动作。他想起了很多往事,想起了老师们送给他的“三星级”校长的称号,即集特级教师、作家、学者于一身,也想起了自己毕业后所走过的道路;他1966年大学毕业后就回到了家乡,先是上山当林业工,下乡当社员,然后又到文艺队写剧本,到乡下任教,直到1979年9月,他才到巴马民师任教。此时正值“拨乱么正”,他深感自己获得了新生,决心要把耽误的时间――夺回,要把耽误的事情――弥补!他拼命地工作,五个班的语文课加上班主任,但子再重他也要挑起。起早贪黑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哪个班基础最低,他就教哪个班。,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们受益颇多,进步很快。科研是科学腾飞的翅膀,他以科研为先导,以科研促教学。他强调科研要“新”、“深”、“尖”,不步他人的后尘。他硕果累累,从1985年至今,已在各级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获地市级以上奖励30多次。1996年,他被河池地委、行署授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光荣称号。他对文学创作情有独钟,教学之余,笔耕不辍,已出版散文集、诗集5部。他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创建了“桃李园”文学社,耐心地辅导学生写作,培养了一大批文学新苗,使学生的作文在全国屡屡获奖。老师们都说,他像一头老黄牛,在巴师这块土地上辛勤地耕耘;他像一只“领头雁”,带着巴师展翅高飞。

长风破浪显身手

1984年12月26日,罗伏龙因病住进了医院。他这老黄牛不得不暂时离开自己热恋着的讲坛,在医生和护士的监护下“休息”。但是,习惯于“爬格子”的他,床头上依然放着一沓稿纸,还有学生们的作文……

人们知道,他是因为劳累而得病的。但令人惊奇的是,每当他病痛发作,甚至几乎昏厥时,只要有人和他谈起学生的作文,他的眼睛就会亮起来,痉挛的双手就会变得舒适,脸上的痛苦也会逐渐消失。一位心理学教师把这种现象称为“罗伏龙式的‘桃李情结’”。

也许是应验了孟子说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一类的话,罗伏龙拖着虚弱的身子回到学校后,等待他的是副校长的工作重担。作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他不顾大病初愈的虚弱,狠抓教学质量,狠抓学生写作的训练。于是,他的工作又结出了丰硕的成果。1987年7月,他升任校长,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在校生的人数由几百增加到一千多人,但学校的教学设备和教学管理远远落后于形势,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睹这种状况,他没有回避,没有退缩,而是知难而进。他仿佛是一位船长,引领着大家在大风大浪中前进……

他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制定了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设计了校园建设的总体方案。他激励全校师生发扬老区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优良传统,打响了勤俭建校的攻坚战,人人参加建校劳动,从为学校的建设出力……为了解决学校资金短缺的困难,他不顾病体弱,带领学校几位领导走出校门,跑遍了全地区十一个县,向各个县的领导说明学校的情况,争取他们的资助。他共筹得40多万元,解决了燃眉之急,使学校出现了转机。从此,学校开始迈进了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的轨道,仅几年时间,就建起了图书馆、音乐楼、实验楼、教学楼、田径场、灯光球场、教职工住宅楼等一批基础设施,总建筑面积为三万多平方米。还添置了一大批教学设备,绿化美化了校容校貌,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现象,使校园变得十分优雅,老师们都不想调离,学校也跃进了广西中师的先进行列,连续几次被评为“自治区文明先进单位”、“地区文明先进单位”和“园林式学校”。1991斩,联合国基金会项目评估组来评估,称这所学校为“老区民族教育一枝花”、“民族地区精神文明的窗口”。

对罗伏龙来说,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才是他的重头戏。他把教学质量的提高看作是学校的生命,非常注重学校的内涵发展。他针对山区民族学生起点低的实际,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在低起点上全方位、深层次、高标准、严要求、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的总体性原则,并依此拟出校风、教风、学风“三风”建设的“十大纲要”,使学校的管理大大地向前迈进一步,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迅速提高。1989年以来,学校在全区同类学校各种各样的比赛中屡屡名列前茅,社会各界人士普遍反映,巴马民师虽然地处边远山区,但教学质量并不比城市的学校差。这一切,都包含着罗伏龙付出的心血!1995年和1998年,他先后两次获得教育界的大奖――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和二等奖。

喜颂麒麟看翠微

麒麟山,满山茂林修竹,苍翠欲滴。与之相区配的是巴马民师的校园,它令人神往。它北望麒麟,斜阳翠微,轻纱薄雾,楼台掩映,亭阁生辉,恰似蓬莱仙境。1998年8月,一群来搞社会调查的北京大学生走进校园,情不自禁地惊叹:“这里真不愧是‘园林式’的学校,让我们流连忘返。真没想到,在这样边远的少数民族山区,还会有这么好的学校!”这么美丽的校园,一景一物,无不倾注着罗伏龙的深情,无不寄着他审美的情趣。他说:“学校是精神文明的殿堂,育人的圣地,应该是一幅高雅的立体画,一首优美的散文诗。”他以学者的风度,诗人的情怀将巴马民师治理得像他的散文一样有特色。

罗伏龙,这位独秀峰的弟子,在山区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如今,他总算向母校递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那就是:为桂西北少数民族学生创造了一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乐土。在第十个教师节到来的时候,他挥笔写了一首诗:“三十华年付讲坛,青春不悔两鬓斑。悬梁刺股严师意,苦口婆心慈母肠。夜寐夙兴冬夏过,言传身教苦甜尝。鞠躬尽瘁无奢念,梁栋万千慰笑颜。”这是他发自肺腑的声音,也是他三十年教学生活的回顾。

母校听到这声音,一定会为他感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