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秀峰下的大学者——怀念林焕平教授

时间:2007-04-09浏览:1443

桂林的名气自然与青山碧水、奇峰叠映相联系,桂林的地位还得益于悠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累,许多文化巨子与大师级的学者和文人都曾在桂林生活和工作,抗战时期的桂林,更是因为聚集了一批文化精英而名重一时。

著名的左联老作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文学史研究家、翻译家林焕平教授与世长辞虽然已经一年多了,但作为他的学生,林老的音容笑貌常常浮现在我眼前。林焕平教授是我最敬重的老师中一位,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林老执著的学术追求以及谦和宽厚的人格魅力,给我巨大的鼓励和鞭策。林焕平的名字和他所开创的事业,现在已经成为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学术传统的一部分。

林焕平教授1911年9月25日出生于广东省台山县西湖村,父母是一辈子务农的贫苦农民。他凭着自己的勤奋努力,1930年考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中文系,次年考入国立暨南大学中文系,1930年经白薇老师介绍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与夏衍、阳翰笙、艾芜、李辉英等文艺家一道工作。1933年留学日本,受命恢复“左联”东京支盟,创办了《东流》、《杂文》等进步刊物。林焕平是较早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论家,也是自觉地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理论家,1940年由他撰写的《活的文学》,由开明书店出版后,成为第一本由我国学者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写出的文学概论著作。

林焕平教授不是一个传统的书斋型学者,而是始终投身于社会运动和革命事业的战士型学者。抗战时期,他的时事政治评论在国内及东南亚都具有十分广泛的影响,曾有学者这样评论过他;在东南亚,凡识字读报的人,没有一个不知道林焕平的。

1951年,林焕平教授由香港返回桂林广西大学工作,担任广西大学中文系主任。1953年院系调整后担任广西师院中文系主任,定居于独秀峰下。作为一位饱经风霜的学者,林焕平教授始终着眼于革命事业的大局,把新文学事业的发展作为自己生命的第一需要,即便在被错划为右派后的22年时间里,也潜心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钻研,坚持不懈地进行笔耕。他通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高尔基的全部著作,整理了近两百万字的研究资料,为改革开放后文艺学学科的拨乱反正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珍贵资料。

1982年,随着拨乱反正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林焕平教授平反并重新出任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从此,他的学术研究与全国学术界一道又进入一个春天。林焕平教授重新担任系主任后,一方面积极抓学术梯队的建设,一方面下力气加强中文系资料室的建设,使中文系的学术水平迅速提高,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美学研究、诗话词话研究、桂林文化城研究、茅盾和鲁迅研究、方言研究、壮族文学研究等领域均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加强学科建设,他想方设法引进优秀人才,使该系的学科队伍实力大为增强,先后获得了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5个硕士点,为1995年1月获得教育部批准列为国家文科基地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重新担任中文系主任时,林焕平教授已是七旬老人,在生命的最后20年里,他过着紧张而严谨的生活。在教学和工作的同时,每天坚持读书和写作,发表了《论文学和政治的关系》、《我看文学的向内转倾向》等重要论文,出版了《茅盾在香港和桂林的文学成就》、《学习鲁迅札记》、《文学概论新编》、《林焕平作品选》……总计近千万字。

作为晚辈和学生,我很喜欢听林焕平先生谈文坛旧事和当代学术的重要问题。记得1988年初春,林老生病住医院,我去送毕业论文请他审阅,谈话间我谈到想报考博士,但全国只有一个点的一个导师招生,估计报考的人很多,因而有畏难情绪,林老用自己的一个事例鼓励我。他告诉我他年青时为了求学,向鲁迅、郭沫若等著名学者和作家学习,决定去日本留学,但没有任何的支持,买一张船票就动身了。为了防止难民拥入日本,日本当局规定:没有100元现金的不准上岸。林老当时手上的钱不足50元,便向同船的人借钱,勉强上岸。到日本后林焕平先生不仅读书,而且创办刊物,为他后来的学术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林老用亲自经历鼓励我,在学术的道路上,要大胆进取,不畏艰辛。林老当时的语气和神态我至今不忘,那是一种充满慈爱、信任和鼓励的神态。

进入20世纪90年代,林焕平教授双目几乎完全失明,但他依靠顽强的意志,在助手的帮助下,仍然勤奋地学习和写作,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发表。1999年2月,《文艺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介绍了文坛三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在小说创作方面介绍了巴金,散文创作方面介绍了孙犁,文艺理论研究方面介绍了林焕平。林焕平教授以自己辛勤的劳作,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学科的发展,擦亮了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的牌子。  

(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中文系教授、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