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以前是个小菜市,这里原来有个叫‘三味书屋’的书店,这里原来有个很陡的坡,文科综合楼前后原来都有两层小楼……”从小在育才校区长大的谢老师虽然是“80后”,但当她面对越南学校纪念馆里复原的越南育才学校旧址沙盘时,却能如数家珍般的向旁人说起“育才”的变迁。
云卷云舒,时光回溯到1970年代,在王城内办学的我校前身广西师院几经发展,生均校舍面积日渐紧张,进行办学布局调整势在必行。70年代中期,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我校在越南“九二”学校旧址上开始了最早的“新校区”办学,王城校区时称“本部”,育才校区被冠以“分部”。
斗转星移间,育才校区内翻天覆地的变化却仍不改许多老桂林市民对它的称呼——“师大分部”,旧址上的扩建经历了拓荒的磨难与曲折,配套不全,出行不便。但随着迁入系部的增多、校区容纳学生数的增加,曾经的“荒坡野岭”彻底蜕变了:1975年,体育系、生物系科辗转迁到尧山校区(原越南阮文追少年军校旧址)办学后率先迁入,结束了在尧山办学的历史;1976年,中文、外语随后迁入;1980年后,各系陆续搬来;1985年开始,学校机关也逐渐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分部”。许多系科因为有了“分部”的滋养,不断舒展壮大枝蔓,日益根深叶茂。本部、分部在师大办学历史上交相辉映。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金秋十月间,育才校区内阵阵花香拂面而来。师生们在鸟语花香、桂树成林的校园中读书治学,更直接感受到朴实的育才校区所独有的人文气息。
三十余年弹指一挥间,育才校区如今作为我校办学历史较长的校区,业已成为教学设施完备、生活设施齐全、校园环境优美的社会教育基地。2009年1月和3月,为了适应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广西实施职教攻坚战略的新形势,育才校区里先后诞生了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电子工程学院,它们整合和优化办学资源,发挥我校办学中形成的教师教育特色,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CERNET华南地区网桂林主节点、广西文科发展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先后落户育才,使学校位于桂林市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地利优势天然融入积极开拓校地、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节拍。发扬人文社会学科优势、服务广西的办学传统和特色,使学校也成为“人文强桂”台柱。成人教育学院则积极探索新时期成人教育发展与运作的新模式,努力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的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国际合作项目、教育科研的新平台。而今年7月,千余名研究生进驻雁山校区,学校办学布局调整步伐加快,使育才校区向社会教育基地的定位转变迈出重要一步,学校的办学布局调整越发明晰。
越南学校纪念馆里,中越友谊纪念碑上,铭记着昔日光荣的越南学校;校园里《岁月》与《辉煌》雕塑展现出今日蓬勃的师大校园。育才内的国际文化教育学院不仅延续、发扬我校与越南在教育合作上的渊源,更提供了学校对外教育交流合作平台,吸引众多留学生来我校留学。而今后,在师大发展中担负承上启下的育才校区将作为职业教育、亚非留学生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社会教育基地和教职工主要生活区。
执教治学,弘文励教。杨东莼、李四光、胡适、陈寅恪、薛暮桥、陈望道、欧阳予倩、谭丕模、阳翰笙、陈岱孙、千家驹、陶大镛、林砺儒、曾作忠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曾经荟萃的师大,依然留有他们为学校积累起的丰厚精神文化财富。图书馆内庭,学校创办者马君武先生的雕塑默默注视着每一位历史的过客,而墙上镌刻着的八个大字,时时激励和劝勉师大人,让他们践行渗入这所大学肌理的训诫:尊师重道 敬业乐群。(赵晋凯 张婷婷 阮忠元)
蓬勃的育才校区——图书馆广场一角
2009年3月7日,电子工程学院举行揭牌成立(资料图)
2009年5月16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揭牌成立(资料图)
今年5月14日,国家教育部、自治区及我校领导与越南副总理阮善仁为越南学校纪念馆开馆剪彩(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