磊磊涧中石,青青河边草。在辽阔无边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净流潺潺,彩旗飘飘。天是那么蓝,云是那样近,轻触脸庞,直抵人心。数十年前,一个小女孩自由热烈、无忧无虑地奔跑成长,尽情徜徉在这神赐的天地间。她有一个清秀曼妙的名字,寓意吉祥事物,美好无暇。她有一段奇异别样的生命,亲近自然之美,体会个体渺小,从而懂得敬畏包容,勇敢不屈。数十年后,她精心打造出一本本优品佳作,那常新的光芒,不变的品节,不散的芬芳,恒久地珍藏在读者生命中最明亮的一隅,感动绵绵不尽的岁月。
春日迟迟,穆穆清风至。情堪隽永,也善心潮掀狂澜。她临窗而立,眺望前方绚丽壮美的景色。站在人生与事业的双重高峰,时而一片迷雾飘来,犹如薄薄轻纱遮住视线。她缓缓拨开缭绕,泛上往日思绪,倾听时代腾空而起的阵阵涛声强音,多么骄傲地呼唤她的心灵。她深知一旦在文明的天空里,遇到并彻悟哲思和审美的灿烂星光,散发出灵颖与震撼的启示,便会摆脱陈旧迂腐的阴霾袭扰,和世俗纷争的重压羁绊。作为智慧与坚韧并存的建设者,为了人与书的相遇,她展示出自身生命的卓越风姿与人格的非凡魅力。
她就是著名出版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北京贝贝特出版公司总经理刘瑞琳。
“打开”——文化与思想的节日
2011年9月10日,备受关注的第二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在绵绵秋雨中拉开序幕。这是一个属于文化与思想的节日。简洁响亮、涵义丰富的主题词夺人眼目——“打开”:无论隐微至个人,还是宏大到民族、国家,都不应把自己封闭在框架内。刘瑞琳喜欢“打开”所呈现的达观心态,以及起而行之的果决。她认为,不管文明的那扇门有多难打开,“打开”为的是继续推动一百多年来,中国朝向世界的开放进程;为的是重新审视历史,照亮被遮蔽的事实与湮没的记忆;为的是保持个体心灵与民族心态的敞亮,开启人们对现实的洞察和对未来的想象。“打开”一词既是动作,更是实践。同时也引人求索到底打开什么,对谁打开?而在这种热情下打开的会不会是另一种乌托邦,另一个潘多拉之盒。因此需要保持清醒认知。
活动为期三天,每日上午举行重头主题论坛,邀请的文化名流可谓实力雄厚、明星阵容。思想文化、文学艺术、创意生活,长中青与陆港台的不同搭配,英豪汇聚让人应接不暇。第一天主题为“世界向中国开放还是中国向世界开放”的沙龙立即吸引各界瞩目,主持人梁文道,嘉宾资中筠、张信刚、葛兆光、贺卫方、白岩松、熊培云,联袂奉上文化盛宴。第二场主题论坛,张鸣、小宝、杨照、杨奎松、马世芳、陈丹青围绕《民国是历史还是现实》展开激荡交锋。第三场以《时代的青年还是青年的时代》为题,舒国治、许知远、刘瑜、骆以军、张铁志娓娓道来。上午的活动告一段落后,下午迎来“人文空间”的演讲交流:《改变教育现状的动力在哪里》、《底层关怀与中国乡村社会》、《歌儿为什么这样红》、《三城记》等。晚间则为广大读者带来“创意空间”的互动探讨:《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建筑学》、《再少一点:书籍设计的克制与约束》、《吃,到底是什么东西》。
群星灿烂,高潮迭起。刘瑞琳邀请的近40位嘉宾并不只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作者,她认为那样做过于狭隘,成为自己的营销活动。注重多元化和影响力的她,通过常年历练和独特鉴赏,知道谁能做哪些话题,什么人会有交锋,怎样的内容大家有兴趣。正因为刘瑞琳做事的通透与认真,读者和媒体给予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超出预料的热烈回应。活动经网络宣传和开放报名,仅一周就吸引上千名读者。有些年轻人早上迎着朝霞五六点即来,不少外地网民专门发帖征同伴随行,上海、深圳、湖北、福建、辽宁、山西、四川,不分远近,历经周折,纷至踏来。绽放的笑容,久违的感动。看到这么多真诚的年轻人,时而冒着秋雨,时而顶着骄阳,花数小时或驱车而至、或排队静候、或挤坐会场,大家的热情让刘瑞琳欲罢不能。那一刻,她觉得“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2011”就是一个依托于书而展开的世界。
痴迷的表情,爽朗的笑声。这么多人在并不宽广的空间里,热忱地倾听,理性地探讨。参与形式多种多样,现场提问、场下交流、网络征集问题、在线关注点评等,气氛活泼自由。在此起彼伏的掌声和欢呼声中,台上嘉宾与台下读者没有人是看重和在意奉迎赞颂而来,大家的目的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为了建造更美好、公正和理想的未来社会。活动刚结束就有数千条微博评论转发。多家外媒在活动过程中连忙赶来,感慨在海外难以想象由一家出版社操办这样别开生面的大型沙龙。活动结束仅两天,就有朋友带回香港媒体的整版介绍,而内地尤其是北京主流媒体的报道就更多。
弦歌以声色渲染繁华,文化用温暖慰藉心灵。来自海内外的广大读者放弃节假日休息赶来参与,众多媒体乐此不疲地热情关注,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民众对文化、知识、读书等高品质生活的渴求。在交流互动中,大家特别看重历史与记忆,刘瑞琳对此感触颇深。她温和地说道:“关乎记忆就是关乎历史的审视与反思。我对历史感兴趣,是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每个社会呈现出不同的历史观。读史明鉴。不论个人还是国家,我们强调记忆因为每个人都不是空中楼阁,始终脚踏实地才不会轻飘,有历史感才能对现实有准确观察,才有生存与前进的基础。当一个人历经了启蒙洗礼的过程,自己感悟后也希望更多的人清楚,活得更明白。而我们只是跟读者一起推开一扇回望文明的大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活动期间,刘瑞琳还首次举办了两场《理想歌唱》露天民谣音乐会。她站在户外一个多小时,感受着别样的氛围——下午4时,夕阳即将落下,天边云霞变幻,光线很安静地打在青翠的草地上,周围点缀着一簇簇红彤彤的玫瑰、凝紫色的郁金香、白色大朵的牡丹,仿佛有生命灵犀般随着和煦微风摇曳,大大方方地展示着自己多姿多彩的生命容颜,一种充满诗意的画面美映入眼帘。外面就是熙熙攘攘的缤纷都市,大家自由惬意地散坐草坪欣赏音乐会,听周云蓬、小河等知名歌者引吭弹唱,被感染着洋溢出朝气竞发的蓬勃景象,和崇真向上的热烈气势。有些观众边听边流眼泪,脸上荡漾着陶醉的幸福,真是一种享受。音乐会结束后,不论是否相识,很多年轻人兴高采烈地跑来向刘瑞琳表达心中的激动:“非常感谢您,太棒了!”“明年还可以在更大的场合举办吗?”一句句真情实意的话语,一个个充满期待的眼神,让刘瑞琳感觉所有付出非常值得,力求将2012年“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常规化,每月做一次重头活动。
“理想国”——想象另一种可能
广西师范大学北京贝贝特出版公司成立于2000年9月。刘瑞琳2003年到任时,正值公司艰难混乱之际,何去何从方向不明。10年来,她注重图书的思想价值与艺术品位,现实观照和人文情怀,视觉冲击力同综合表现能力,以及形式对阅读的影响,以非凡的魄力和精准的判断力,坚持在理想主义状态下出版数量可观叫好又叫座的优质图书,因而形成深厚的作者缘、广博的读者群、优质的朋友圈、出色的小团队。在取得突出成就的基础上,刘瑞琳没有懈怠、驻足不前,而是深思于如何让出版品质再上台阶。
近些年,北京贝贝特出版公司每次年庆都会举行派对活动,邀请文化界名人相聚于公司四楼大厅,吃员工自己做的简餐。逢五逢十之际,团队会特别思考更有意义的纪念形式。对此,刘瑞琳介绍道:“有种对比很有趣:群体的现象是,现在不少年轻人不喜欢读书和思考,越来越功利务实,缺失人文关怀与艺术情操。但个体的差异是,也有青少年充满兴趣却找不到寓教于乐的舞台。我女儿每次参加‘草莓音乐节’、‘摩登天空音乐节’之前都要做精心准备,欢乐昂扬的活动让她觉得兴奋过瘾。这一点对我很有启发,为什么人家做的事情那么吸引年轻人?我想能不能创造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像对电影和音乐一样对读书与思想产生兴趣,所以就打算从音乐节出发,但后来一了解这成为集会,很难成行。”
紧接着,刘瑞琳和团队集思广益,反复商议。她觉得出版社的作者资源不能私藏,要与大家分享,于是2010年秋天公司成立10周年时,她尝试推出“理想国”,并努力将其做成集包容性、前瞻性、内涵性的全新文化品牌。不仅有书籍出版、文化创意产品,还包括沙龙、讲座、展览等引人入胜的文化活动。在刘瑞琳的心中,每一种理想都是平等的,纵然微小也有力量;而许许多多色彩斑斓的理想,将汇聚成为“理想国”。她指出,作为理念的“想象另一种可能”,并非倡导某一种理想,提供乌托邦,而是希望唤醒对于理想本身的热情,激发年轻人的想象力。“理想国”将营造开放空间,让各种文化思想、艺术观念和生活方式得到充分展示。
作为“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组委会执行主席,刘瑞琳每年要花数月筹备,付出极大的心劳策划举办著书、演讲等精彩纷呈的活动。从前期策划、现场执行、后期整合,到时间安排、场面布置、颜色搭配,所有环节刘瑞琳和团队都需要考虑诸多细节,周到地为作者营造一流平台展示思想,诚挚地给读者提供新颖空间参与讨论。任何微小处理不当,都会影响气质的呈现。为了做好幕后工作,她事无巨细,留心每一处容易疏忽的地方:听众感觉是否舒服,座椅怎么设置,哪些人讲、怎么讲,大家是否喜欢。经过刘瑞琳和团队一系列倾心的打造,来讲的人看到下面听得很专注、很热情,心生满足;来听的人发现上面讲得很用心,很投入,充满享受。
现今生活中,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屡见不鲜。为把活动的商业气息降到最低,刘瑞琳放弃诸多赞助。所有论坛沙龙的演讲嘉宾都是义务出场,分文不取。在她看来,许多事情不是只靠财力能办到的,花钱做不好的情况比比皆是。多年持之以恒的实践,让人感佩她做人与做事业的纯粹性。“我挺在乎纯粹的,跟着心去走,要追求就要有所舍弃。在追求的过程中,内心越纯粹,会做得越好;目标越明确,呈现出的东西越精美。我不欣赏做事患得患失,既达到最大商业效果,又想得名声。人太权衡钻营也就无法将事情做好。要是很商业和目的性太强,将心比心我自己也不愿意去听。”
至今,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一家出版社全程组织这样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化活动,难处颇多。谈到何以如此成功时,刘瑞琳的叙述朴实无华:“首先,有基础才能成功。优秀知名的作者知道我们做事严谨认真,不急功近利,欣赏我们追求历史厚重与人文关怀的风格。这是通过日常出书、交流、合作、积累,打下的基础,赢得的好感。其次,这样大的活动由数十人的小团队执行,是初创的体验。出版社年轻人多,想把事情做漂亮,但除具备热情与冲劲外,我希望大家还要有与人分享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能力。再者,做出公益性是我们一向秉持的原则。我们没有请公关公司,如果刻意包装就有妥协,弄成我们不想要的失去意义。独立操作,重要的是表达出我们的想法。”
一年辛苦,刘瑞琳几多忙碌在书里,几多在书外,其间界线,终至模糊。她和团队在出版体制的静水中撩动微澜,在民营书商的紧逼下未乱方寸,印证着中国文化与出版行业在转型时期的困境和挣扎。刘瑞琳深纯地回顾到,2011年底盘点,获奖颇丰,意外的是,《新周刊》将年度品牌颁给刚刚两岁的“理想国”。参评中,并列的候选者——海底捞、安踏、凡客诚品、联想等,都比刘瑞琳的团队更财力雄厚、知名度高。这是第一次颁奖给一个文化品牌,反映出社会脉动。颁奖典礼上,刘瑞琳致以谢忱:“在这个文化可以被任意装扮、横加干涉的年代,你们给予文化以诚挚的尊重,给予思想、良知和个性以恳切的鼓励。”
过去媒体领域相互并不买账,因为彼此知根知底,但近年来给刘瑞琳和团队好评和奖励最多的恰是媒体。对此,一向重情守义的刘瑞琳,格外珍惜。她知道这是书外世界对书里世界的良善祝福。欣慰之余,刘瑞琳谦逊地表示,其中也有美丽的误会。《南方人物周刊》评魅力50人,给她的点评关键词是“坚守”;两年前作为中国出版界唯一获得“中国新闻周刊10年影响力人物”时,颁奖词仿佛也是充溢着“坚守”的悲壮氛围。
或许大家觉得书里世界清苦干涩,比不得书外世界的霓虹闪烁;或者认为书里世界羸弱娇嫩,总是需要呵护坚守。在谈到如何理解“坚守”时,刘瑞琳平静地说道:“对于大家的反应和评价,我蛮意外的。现在社会存在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做了本职工作,大家会认为你很难得。我觉得这是本分,理所应当。对我的赞誉中,‘坚守’一词用得最多。作为当事人,不是不喜欢,而是我在做一件事的过程中,是幸福踏实的,没有那么悲壮,没有义无反顾的决绝。‘坚守’可能说明社会的缺乏,或是一种比较,认为你能长期坚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朝着没有功利色彩的目标行进不容易。其实,当人的内在情感日渐丰沛自信后,便会有分享的冲动,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而然的。”
出版——带着信仰与尊严前行
时光荏苒,十载悠悠。刘瑞琳在一幢安静的四层小楼里默默地做书,同时学着理解书、尊重书。办公环境悠然爽洁,阳光透过落地窗明朗地洒满地面,一盆盆绿色植物显现生机,自由自在地盛开绽放。事务繁硕接踵而至,为了提升图书品质,刘瑞琳时常加班,忙碌高效。对于外人“苦行僧”的观感,她也只能会心笑笑。凭借轻灵悟性与丰富经验,刘瑞琳深感对书的理解与尊重是长期过程,永无休止。“现在回头看年轻编辑对书理解还不够深刻,这与阅历有关。我当初也一样。对书的尊重,不是偏离自己的判断,总想着迎合大众的口味,附加很多乔装和虚伪的东西;更不是把个人对功名利禄的诸多欲望强加给书,希望通过某种捷径实现。而是要用心体贴,这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和感受力。能够体贴书,进而体贴人、体贴社会,敏锐抓住并巧妙呈现时代本质,不隔膜不偏颇,富有人情味。”
在物欲横流、缤纷喧嚣的时代里,刘瑞琳带领团队矢志不渝地默默践行“为了人与书的相遇”这一绚烂壮丽梦想。她出版的图书,在价值追求与商业运作中盈巧探寻并取得宝贵平衡。从唐德刚、黄仁宇到史景迁,从陈丹青、梁文道到易中天,从《米其林指南》、《窗里窗外》到《温故》系列,既有畅销书在时代喧嚣中带给人们的松弛惬意,又有底蕴深厚的作品让读者系统了解文化本质与历史内涵。不论外界如何功利浮躁,刘瑞琳信守有尊严、有底线、有个性、有品质的出版思路。言易行难。真正做到这些,她别有一番体会:“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和勉励。保持尊严和底线就不能被权势强力所迫、被商业利益所惑。现在遇到的问题舍本逐末,用太多外在东西进行影响、干扰内在客观规律。早些时候很多人一心向钱看,不分真假好坏,如今大家有识别和判断。有些东西哪怕再挣钱,我也绝对不出。多年坚持出好书,恪守出版行业传播文化与文明的操守,持续下来才能获得信任感和美誉度。”
刘瑞琳内心情感丰盈细腻,充满人文关怀和理想追求。年轻时她就比较喜欢关心社会大事,意识到要有良知、追求和社会责任感,才担得起知识分子这个称谓。作为著名的资深出版人,她做了大量扎扎实实的工作,取得辉煌成就,却不事张扬、谦逊有礼,多年来婉言谢绝不少媒体采访。这种归真返璞的性格与光华内敛的品质,同她的家庭环境和人生经历有关。“我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工程师。‘做人要本分,做事得努力’,这些家教使我受益很深,不只是知恩图报,而是希望大家都好。上大学前我一直都在内蒙古草原生活。在缺少人文环境的地方,小时候每天在绿草清流间嬉戏,喜欢天然的东西。还有就是会产生敬畏感,觉得人真的很渺小,我在草地里跑会害怕。地域塑造人的性格,影响心胸和看世界的眼光。我的经历总体非常顺利,帮助我的人挺多。出版工作是为人作嫁衣裳,个人要甘于隐居幕后,把作者都推好。”
文化与思想的传播,预知风向,涤荡尘埃,刘瑞琳特别看重其间的积累。她相信影响力不是喊出来的,更不是一厢情愿、一蹴而就的,而是要日积跬步、不断向前。在这个过程中,真正重要的是做好自己,具备开放的胸襟与平和的心态。刘瑞琳坦言:“人生本身就是积累的过程。出版业尤其需要在职业感、专业性、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沉淀。如果只是将其当成普通职业和饭碗,或者升官往上爬的阶梯,这就难免短视进而缺少积累。欧美著名的出版机构经过三五代人延续下来,那种感觉真的不一样。”
回首10年风雨兼程,在年出书品种和员工人数相似的情况下,从最初年销售额3000万元,到现在的1.3亿。刘瑞琳做书并不只求挣钱,但到最后她做最好的书反而更有经济效益。她深感最大的财富是赢得读者和作者的信任,以及与名士建立的深厚情谊。白先勇常年致力于推广昆曲,刘瑞琳和团队做义工帮助宣传。不久前,青春版《牡丹亭》第200场告别演出在国家大剧院举行。谢幕时,白先勇在台上感谢瑞士银行、万通公司等众多世界著名机构的赞助。最后,他很动情地说道:“特别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过他的书的出版社那么多,白先勇会对广西师大有这么深的感情。这令刘瑞琳长记于心。
2011年香港书展,林青霞推出新作《窗里窗外》,大陆出版权竞争激烈。刘瑞琳在烛光晚餐中与林青霞共叙,度过美好时光,最终拿下版权。讲述起这段难忘的情谊故事,她神情愉悦:“缘分很重要,但不会有突然的机遇,以前做的事都是铺垫叠加。虽然未曾谋面,但林青霞非常尊敬的几位作家——白先勇、董桥、蒋勋都是我们的作者,对我们很爱护,都向她推荐过我们。这可以在短时间内拉近彼此的距离。林青霞看过我们的书,能够感知我们很努力。这大概是她对我们产生好感和信任的原因。”
与出版事业结缘,从事文化、思想、历史普及与推广工作,刘瑞琳带着信仰和理想一路走来。对于文化出版行业的现状,她表述起看法与思考:“行业里有不少坏规则,书店拼命压折扣,可以卖你的书不给你钱,盗版书满天飞,在不少人的消费观念里书贵且可有可无。出版行业如果恶性循环则前途不妙,很大程度上因为自作自受,读者自有判断力。行业畸形需要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把真正有价值、好的东西保留,才会变得干净、轻快。”说起幸福观,刘瑞琳洒脱从容:“一年出一百本书,我可能要过手上千部。跟一个作者交往十年,可能只有一本书。这辈子只能做书,但做自己喜欢的书。不媚上、不媚众、不媚俗,不看别人脸色,不盲从不跟风,而是听从内心的召唤。这是一种幸福。此外,跟有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的同仁挚友共事,我很满足。”
“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傅雷先生的话语萦绕在刘瑞琳的心间。无论出书还是做人,她感叹这是一种何其遥远、又何其神往的境界。读书可以使人明志,领略幻化的历史容貌,欣赏无尽的尘世景致,释然出长积于自己心灵中的苦闷、失落、无助和悲伤。黄橙橙、金灿灿、白皑皑、绿薇薇,五颜六色的梦在每个人的心中闪闪发亮。对于刘瑞琳来说,人的心智成熟不是什么都可以接受,而是逐渐剔除的过程,知道珍视与放弃什么。而后,做一个纯简大气的人。繁华凋零如蜡炬燃尽,而文化和历史有自己永不消逝的辉,历经岁月风霜,留下别样的美。“或许这个时代已属理想的黄昏,谨愿我们的书能够成为一座座记忆的雕塑,伫立着守望天际的一抹晴朗。只有喜欢读书,才能进入到书中的世界。谢谢所有仍对书籍怀有敬意的朋友。”她淡然地说。“刘瑞琳和团队,是中国所有爱书人的好朋友。”读者深情地评价,是给予这位非凡女性的最高荣誉。
原文链接:
http://cpc.people.com.cn/GB/68742/179979/17511156.html
媒体简介: 《中华儿女》杂志是由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办的国家大型人物综合类期刊,是由邓小平亲自题写刊名,面向海内外优秀中华儿女,高层次、高格调、高水准、高质量的期刊。创刊21年来,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承担起中华各族各界青年统一战线的特殊功能,以介绍历史上的爱国先驱、报道在祖国建设中贡献突出的海内外中青年杰出人物、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中的爱国人士为主要内容,形成杂志独特的风格和品牌价值,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作 者:《中华儿女》记者傅袆男
发布单位:新闻中心
《中华儿女》2012年第6期封面人物推出我校出版社总编辑、北京贝贝特出版公司总经理刘瑞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