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一群支教志愿者,他们中有退休教师、在职教授和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集体去阳朔的乡村学校义务支教,用最新的教学理念和蓬勃朝气为贫困地区学校送去知识和欢乐。
他们来自广西师大和我市多所中学,是“友成常青义教”项目的积极参与者。他们用行动为贫困地区学校洒下春雨,耕耘希望。
义务支教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2月20日,我们又去了阳朔县兴坪镇朝板山中学,这是我们第四次去支教了。那几天下着大雨,天气很差。但是不管什么天气,都挡不住我们退休教师和年轻教师的支教热情!”2月29日,广西师大育才校区里,退休老师闫信明刚从阳朔回来,开心地跟记者分享着他们义务支教的点点滴滴。
闫信明今年60岁,退休前在广西师大负责思想品德课和管理工作。2011年7月,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在全国的第12个志愿者驿站在广西师大成立,这个基金会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管。
退休后的闫信明闲不住,与退休同事张云凤老师担任起友成桂林志愿者驿站的正、副站长,负责“常青义教”项目。她们开始在桂林招募一批有丰富教学与管理经验的退休校长、退休教师志愿者,帮助桂林贫困地区学校提升教育管理和教学水平。
“我们希望发挥广西师大校友资源优势,发动桂林市各中学离退休老教师共同参与‘常青义教’,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发展,”闫信明介绍,“离退休教师们也特别积极报名参加,希望退休后发挥余热,创造更多价值。”
“常青义教”本来是招募退休教师,但一批年轻在职的教师和大学毕业生得知后,也主动要求加入义教队伍。“我们的义教队伍越来越壮大,各个年龄段的志愿者都有了。”闫信明说。
帮助支教学校“造血”
2011年9月,友成桂林志愿者驿站带着一批爱心志愿者,首先来到阳朔县兴坪填朝板山初级中学,了解学校的实际需求。
这批志愿者中有广西师大退休教师、副教授,桂林中学、十八中、四中、十六中等中学退休校长、教师,还有在职的广西师大教科院教育研究专家团队的青年教师。
朝板山中学因教师少、收入低等原因,每年流失的师生较多。一些老师为增加收入养家,休息时间要干农活、搞旅游。学校也请不起校医,学生患病,只能由老师送去镇里的医院。
参加“常青义教”的老师们认识到,传统的顶岗代课形式是“输血”,并不能解决学校实际困难。如果支教老师们一走,这所学校又会和原来无异。应帮助朝板山中学老师提升教学水平、改变教学理念,让他们学会“造血”。
经过考察,支教老师们确定组织专家对朝板山中学领导、教师进行分批培训;吸纳该校领导、教师参与广西师大教科院科研活动,帮助提升其科研能力;帮助朝板山中学教师开展科研,争取达到科研B级以上水平,并提出了几个科研课题供朝板山中学老师选择。
2011年10月13日,首批支教志愿者正式进驻朝板山中学。
由于当时活动经费还在向基金会申请中,闫信明老师从自己的退休金中拿出5000元,用来采购支教老师在朝板山中学所需的生活用品,她还把家里的洗衣机、电视机等搬到朝板山中学支教老师宿舍。他们的家人也非常支持这个爱心活动,友成桂林志愿者驿站副站长张云凤老师的爱人梅德明从家里拿来工具箱,买好零件,头发有些花白的他戴上老花镜,在支教老师宿舍为大家安装电器、厨具。
10月17日,支教老师们首先听了一堂初三的语文课,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一位支教老师在工作日记中写道:“我们与朝板山中学的叶老师交换了意见,肯定了她的课,也指出了不足,她都能一一接受,如能一点点帮助她,会是个不错的老师。”
朝板山中学校长对前来支教的退休老师们说,因为是乡村学校,教学能力有限,他们想做课题,却不懂怎么入手,现在支教老师来了,犹如下了及时雨。
到目前为止,支教老师已经去了4批。
67岁的严振球老师不仅指导朝板山中学的老师撰写了第一篇论文,还为学生们进行课外辅导。他说:“我想在那里建一个辅导站,随时为那里的学生做课外辅导。”
闫信明说,希望有更多退休和在职老师、志愿者加入,共同为桂林贫困山区学校贡献一份力量,让“常青义教”之树常青。
原文链接:
http://epaper.guilinlife.com/glrb/html/2012-03/07/content_1411054.htm
作 者:桂林日报记者 陈璇
发布单位:新闻中心
2012年3月7日《桂林日报》报道我校退休教师积极参与的常青义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