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30年,演绎一个优秀的我

时间:2017-07-04浏览:3324

    他是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大学毕业生,也是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工作者,校长、三级警监,他都做得接近完美。

当得知校友总会负责人和《独秀之友》记者下午到达,黄一明和妻子便热情地早早等候在柳州火车站出口处。

初见他,笑脸谦和,谈话时手势一直没停过,讲到动情处时,音量不由自主提高了分贝,能想象上课时也是这样给学生强调重点。

即便种种荣誉在身,黄一明仍一身“警服”,白衬衫一尘不染,黑色裤子,黑皮鞋,唯独少了肩章。是的,他退休了。一辈子在基层工作,这身打扮于他而言,最舒服,也最骄傲。


传播知识 改革学校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为这一代一直做着大学梦的知识青年打开了一扇希望之窗。机缘巧合,黄一明在这年参加高考,之后便满怀热忱的进入当年的广西师范大学政治系学习。由于黄一明是全国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是“鲤鱼跃龙门”,对于知识的渴求让这一代人进入大学后倍加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那个时候,人们学习都是追赶着时间的脚步,拼命地读书,拼命地学习,如饥似渴,不像现在的孩子们,手机时时刻刻不离身,也不知道里边都藏了些什么好玩的。当时啊,我们把学习看的比什么都重要,都自觉的接受通识教育,有什么书都拿去学习,不放过每一个可以学习提高自己的机会”,黄一明回忆到。

毕业后,黄一明主动提出愿意立即投入基层工作。按照“从哪来回哪去“的原则,起初他被分配到上林县中学职教,但考虑到家庭和两地分居的原因,他随后申请调到廖平农场(广西南宁市宾阳县)的子弟学校。

廖平学校的校长,就是黄一明的最带有“官帽”的工作。不过,这个校长可不好当。

 “怎么会有这样的学校呢?老师没有老师样,学生没有学生样,整个学校看上去灰溜溜的。”至今,黄一明仍清晰记得这所学校留给他的第一印象。

在黄一明的“人生字典”里就没有“放弃”这两个字,他下定决心规范校风建设,改进德育工作,严格督促在校职工的出勤与教学工作,同时也为在校的孩子们找寻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短时间内,黄一明“快、准、狠”针对每一个问题找到解决方案。终归,皇天不负有心人,在黄一明大刀阔斧的改革下,学校建章立制,校园管理和教学质量大大提高,之后还在二十几个单位的评比中获得“南宁地区文明学校”的称号。

回忆这段从教经历,黄一明嘴角泛起一丝微笑,他总结成功的经验:“年轻人就是要敢于去尝试,尝试一些不一样的、有挑战性的东西,成功当然幸运,即便失败,也会从中汲取许多经验。”


管理教育  拯救心灵
当所有人认为黄一明会沿着他的教育事业一路走下去时,他转行了,但又不全是。这一次,他成为了一名"特殊"教师,他选择为违法犯罪人员进行教育改造工作。他先后担任教导员,管理科科长,分管管教工作副所长和一级警长的职务,一干就是几十年。

监狱和劳教所是一个特别的地方,会面对各种各样特殊的人,逃跑的、自杀的,总有人超出你的想象。

在漫长的管理教育工作中,黄一明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亲力亲为。他亲自培训一线民警,传授管理教育的相关知识,使一线民警也能做到能管理,会教育;亲自指挥和参与追捕工作,一旦发生逃跑事件,他会和民警们一道风餐露宿,日夜蹲守,直到追捕成功为止;他还常常与管理教育对象进行个别谈话,及时掌握管理情报,了解改造对象的思想动态,始终牢牢把握着维护场所安全以及稳定的控制权和主动权,同时他也慷慨解囊,帮助了许多家庭有经济困难的犯人,使得他们受到感化,从而积极改造。正是因为黄一明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的工作,他的管教工作连年实现"四无"(即无罪犯脱逃、无重大狱内案件、无重特大安全事故、无重大疫情)目标。黄一明在任期间也因此连续荣立了三次三等功。


 “一次追捕逃犯,当时我接到命令去追捕。人嘛,有一丝求生的希望,什么事都干得出来。逃犯疯狂地跑,我拼了命地追,他顺手捡起路边的一根铁棒抵着我的脖子,当时脑子真的是一片空白,就只想着制服他,那可是实打实的搏斗,拿下逃犯时我的衬衫已经是一片红了。从那天起,我觉得我身上的书生气一点儿都没有了。”回想往事,他更多的是带着轻松神情、风轻云淡的语气。

许多人不理解黄一明为什么总是把自己仅有的那点儿工资拿去贴补他人:有犯人亲属来信说家里生活清贫,春耕季节到了买不起化肥,犯人在监狱里寝食难安。当黄一明在检查时发现这名犯人情绪低落,找来内勤管教员认真问清楚情况,当他知道这件事来龙去脉之后,悄悄把自己单薄的工资拿出一部分,寄给犯人家属。

有个犯人服刑结束后,回不了家,走十几里路去黄一明家里要点车费,他心软,不但给人家车费,还借钱给他去做生意。他说:“我这不是同情,更不是可怜,我这是欣慰那些得到救赎的生命和那些破碎的家庭又重新有了希望,一个支撑对于一个家庭的多么重要啊。”


风清气正  回报母校
对于自己的成就,黄一明始终轻描淡写。“我这一辈子没什么大的成就,但是我可以挺直了腰杆说,我做官做得清廉。”这是整个采访过程中他说过的最激动的一句话。

周围不少人觉得他老实,甘心一辈子勤勤恳恳奉献在基层,从来只有他往外拿却没有往里拿的,甚至家里买房时还是问亲戚朋友借的钱,坐在他身旁的妻子忍不住“埋怨”起他来。

然而,他却说:“ 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心里有数,很多人都不理解我的做法,但是我有我的原则。身处什么位置,就要对自己的职业有什么样的认知,我做事只认规矩,可能是过习惯了贫苦日子,消受不起吧,哈哈哈。”

退休了的黄一明也没有闲着,他正在和77级政治系的老同学在一起积极着手准备一本书的编写,他们打算编撰一本《我们的大学故事》,把那些年在师大的学习、生活以及毕业后的社会经历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此来回报母校,同时鼓励师大的每一位学子。

采访结束,黄一明拿出了多年来积放在橱柜里的各种荣誉、奖章要记者带回母校。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工作者、八十年代全国优秀大学毕业生、三等功奖章、高高一摞年度优秀共产党员证书……这些荣誉全都是对黄一明几十年奋斗在基层所得到的成绩的肯定,然而,黄一明却说“这些年来,最愧对的就是母校,现在,要把这些都留在母校,再多的荣誉都是身外之物,身在基层,就要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地为人民干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