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征农:半是战士半书生

时间:2018-10-19浏览:2635

夏征农(1904-2008),原名夏正和,字子美,笔名夏征农、一知、一得等。江西省丰城人。1925年就读于南京金陵大学,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投身革命,参加南昌起义。同年秋,入复旦大学中文系读书。1933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了《春光》、《读书生活》等进步杂志的编辑工作。1935年至1936年在广西师专任教。民国时期历任中共苏中地委宣传部长、苏中建设大学副校长、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济南市委副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长、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复旦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大学首席顾问,《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总编,《辞海》主编。著作有《关于社会主义戏剧的创作问题》、《不成调的歌》、《夏征农诗词集》等。

      1935年的秋天,受广西师专教务长陈此生的聘请,刚刚编完新一期《太白》杂志的青年左翼作家夏征农,随同其恩师陈望道等人离沪南下,来到桂林这座偏安一隅的山水文化名城。

      漫步于青山叠翠、曲径通幽的广西师专校园,夏征农常常感到亲切而熟悉。在这里,马克思主义可以公开谈论,“反蒋”的言论也会受到欢迎。为此,他常感叹,广西师专虽地处偏僻,却俨然成为一个“小莫斯科”。学生们也亲切地将夏征农和其他一些进步教授称为“红头教授”。

      夏征农讲授“中国小说史”课程,虽然以文学为专业,身负传播进步思想重任的夏征农和其他教授一样,要求学生们广泛阅读其他专业的书籍,进而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革命史这些社会科学的书籍赧然在列。他的学生每每回忆起那段时间,都会记得雁山园内弥漫着紧张而浓厚的读书空气。无论是课堂、图书室、走廊、湖边,到处都可以见到同学们在专心阅读。


充当话剧演员


      多年后的师专学子们忆及当年学校的文艺运动,总要提起那场空前绝后的话剧。1936年4月5日的《桂林日报》整版刊印了《师专剧团第二次公演特刊》。这场著名的大型话剧便是由陈望道和沈西苓导演,众多师生合演的《巡按》。


1936年4月5日《桂林日报》刊登《师专剧团第二次公演特刊》


      《巡按》是一部社会讽刺剧,改编自俄国著名剧作家果戈里的剧作《钦差大臣》。剧情大意是:一位付不起房钱和饭钱的青年,由于形迹可疑被误认为是微服私访的巡按,于是县里各要员极尽溜须谄媚之能事,纷纷向他讨好,贿赂财物,甚至许配女儿。众百姓则向他请愿诉苦,告发当地要员种种贪赃枉法的劣迹。最后事情败露,真巡按到达,大家吓得如泥塑木雕一样,话剧至此戛然而止,官场中势力、虚伪、腐败无能暴露无遗,如同一部旧中国的官场现形记。导演沈西苓认为教师们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对剧本的深切体会,以教授的身份登台,更容易引人注目取得成功的效果,便按照外貌、体型、年龄等在教师中精挑细选出主要人物,其余的次要人物由学生饰演。夏征农饰演了势利的县绅波布钦斯基。

      白天授课,晚上排演,时间相当紧迫。没有任何表演经验的夏征农,十分刻苦。学生们常常会看到身着县绅戏服的夏征农,拿着厚厚的剧本一丝不苟地反复背诵台词。他与祝秀侠一同扮演县绅,两个人时常一起排演对词,一起分析人物性格。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台词、每一个眼神都反反复复地练习了很多遍。即使每天练到很晚,他们也丝毫不懈怠。

      在校内演出后,《巡按》在桂林中学礼堂进行公演。夏征农以精湛的演技将小县绅的荒谬无知演得诙谐生动,台下掌声不断,笑声不绝。公演引起强烈的反响,有人专门从南宁、柳州等地跑来看戏,轰动一时。《巡按》的公演,带动了当时桂林的话剧运动,此后,校内外的各种剧团纷纷排演经典剧目,将自由民主的空气吹向社会。

主编《月牙》


      早在来桂林之前,夏征农、祝秀侠等人就是陈望道主编的进步文学杂志《太白》的主要撰稿人,通过创办刊物来传播先进思想已经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风向。然而来到师专不久,他们便发现,桂林乃至整个广西的新文学杂志都很少。1935年11月16日,在陈此生和陈望道的支持鼓励下,夏征农主编的校刊《月牙》创刊了。

      《月牙》的封面上印着一弯新月,几点疏星。如今,通过模糊的影印资料,依然能够感受到创刊者当年的期许。创刊号中,夏征农以主编的身份在发刊词中明确指出了创刊目的:“本刊出版的动机,是鉴于蒋介石底南京政府,不仅用尽野蛮残酷的手段,屠杀、压迫革命群众,他们自己却是赤裸裸地断送和拍卖中国革命民众的利益……因此,我们想借这个刊物,做一个星星地野火,好去燃烧那被压伏在反动统治下的民众底心坎里的革命烈焰,一齐起来,廓清一切黑暗的反动势力,创造一个光明灿烂的世界。”

夏征农主编的《月牙》


      从1935年11月16日创刊号到1936年6月夏征农离校,《月牙》以半月刊的形式共出了10期。夏征农在其他进步教师和学生的帮助下,为每期的《月牙》选登思想进步,内容的充实的优秀文章,学生们经常能看到夏征农桌上厚厚的文稿。《月牙》以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去评论国内外时事舆论和当下社会所发生的的热点问题,敢于批判和揭露一切错误的东西。对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给予热情的赞扬,对于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给予无情地抨击,对于南京政府、汉奸政权给予揭露和批判,对于广西当局不予直接褒贬。

      作为主编,除了日常繁重的审稿,夏征农仍然笔耕不辍,坚持写作,他以记者、编者、一知、一得等笔名,每期都写一两篇文章。在《月牙》中,他的文章最多的是对时事的评论。文章写得尖锐、深刻、辛辣、一针见血,文笔犀利,情绪激昂,颇有鲁迅杂文之风。

      夏征农作为教授文学的教师来到师专,但谈及文学文化建设的文章,仅留有一篇《为什么研究文学》值得玩味。在这篇文章中,夏征农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与读者一起探讨了研究文学的真正目的。他在文中清醒地写道,当时的时代背景,通过文学来挣得一官半职已是不可能的。但是,文学无用论或者将文学当作娱乐消遣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这样是把文学趋入了邪道。研究文学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为了你们实际生活的需要——能够提高生活的兴趣,能够指示生活的前途。”夏征农以一个文人的敏锐觉察文学之于人心的激励作用,又以一个政治人的理性认为文学研究应该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重视文学与人生、生活的关系,重视文学对社会现实问题的重要揭示作用。通过文学作品可以认清现实,并以此指导实践,做出正确的行动。

      1936年“六一运动”后,广西师专被并入广西大学,一大批宣传进步思想的教师被辞退。夏征农也在那时被排挤出师专返回上海。随后重新投身革命,恢复了党组织关系,在中共中央东南分局的领导下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和国民党上层的统战工作。


2009年3月31日广西师大党委书记王枬在上海采访夏征农的儿子夏南、女儿夏梅


     夏征农曾概括他的一生为“半是战士半书生,一行政治一行诗”。虽然他精彩漫长的人生中只有一年光景留给了广西师专,却依旧是广西师专历史上光辉的一笔。


文献来源

[1]王枬、黄伟林.从雁山园到独秀峰——独秀作家群寻踪[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