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是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而奇迹的背后是万千攻坚楷模无私的付出,荣光的汇聚是所有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工作者不悔的坚守。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也涌现出一批批披坚执锐、勇担使命的师大身影。他们怀揣家国理想,发挥专业特长,一腔热血地奋战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满怀热情地奋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续写了新时代师大人的荣光。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让我们一同走进师大人的扶贫事迹,致敬脱贫攻坚一线的每一位英雄,从榜样的身上汲取继续奋力前行的精神力量。
2018年3月,他被教育厅派驻到忻城县红渡镇六纳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以来便很少回家。三年扶贫,他从“城里来的官”变成了村民口中亲切的“贝侬书记”,“贝侬”在壮语中指兄弟姐妹。2021年2月25日,他受邀前往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并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他就是忻城县红渡镇六纳村驻村第一书记、广西教育厅广西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干部吴桂彬,同时他也是我校教育学部校友、2008届教育学专业硕士毕业生。
夯实基建惠民生
六纳村毗邻红水河,但饮水难却是全村脱贫攻坚的拦路虎。为筹措资金解决这一问题,吴桂彬采用“3个一点”的办法,即政府投入一点、后盾单位帮扶一点、村民自筹一点,频繁奔波于政府和后盾单位之间,去到每一位村民家中做思想工作。对于部分村民的不信任,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天天走村入户,向群众耐心解释。2018年7月,六纳村率先在全县安装管路通水到户。接着,他组织村民成立水务管理队,自行维护管理本屯的饮用水,实现“村民自治”。
“没水喝找表哥,没路走找表哥,没房住也找表哥。” 驻村伊始,吴桂彬用三个月的时间,遍访村中193户贫困户;两年多来,他共争取各类资金近900万元,实施村屯道路硬化、生态污水处理、饮水水柜、路灯和村屯文化设施等项目建设。对于贫困户的住房问题,在多次考察后,他积极联系后盾单位帮扶,最后采取垫资承建后补的方式帮助他们建房。同时,他还组织带领党员干部进行乡村风貌整治,调动群众自觉养成良好卫生文明习惯,建设宜居乡村。
创新产业助增收
六纳村有种桑养蚕的传统,但产业技术较为落后。观察到这一情况,吴桂彬提出要建设标准化桑蚕示范基地,并先后两次自掏腰包为进驻蚕房的致富带头人解决用工难题。他创新发展“合作养蚕+精蚕销售+养蚕云平台”的六纳模式,采取“龙头企业+高校+党支部+贫困户”运营模式,打造成熟的生产链条。基地免费为贫困户安装智慧服务相关的可视监控,语音交互和温湿度采集设备,由专家团队适时进行技术指导。蚕农可以通过出售桑叶、车间务工、合作社分红、饲养优质四龄蚕售茧、政府桑蚕产业补贴等,获得“五金”收益。
为给蚕农提供优质蚕种,吴桂彬大胆开辟“精蚕销售”新项目,实行小蚕培育、中蚕代养,帮助蚕农增产增收。目前,基地覆盖带动当地蚕农600户2300人,六纳村村集体经济由2017年的4.2万元提高到2020年的23万元。贫困群众收入由2016年的2972元增加至2020年的9229元,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35.42%下降至2020年的0%。
扶智扶志促就业
“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打破语言障碍,让好的扶贫政策得到更好宣传,增强村民的求职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吴桂彬连续3年组织开展“农民普通话夜校班”、“小手拉大手”、普通话比赛和“普通话+技能”培训等推普扶贫活动。同时,他还别出心裁地组织贫困群众开展“打工课堂”,联系专家老师到村中传授种桑养蚕、电工和塔吊工技能,学员通过考核均可获得职业技能证书,并推荐到企业务工,实现“培训+考核办证+就业”一站式扶贫。
在脱贫摘帽新生活的到来之际,在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达成之年,吴桂彬立志以崭新、进取的奋斗面貌,坚持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绘就乡村振兴的绝美画卷。
追忆在师大的求学生涯,吴桂彬感慨颇深,也云端表达了对母校深深的祝福与期盼,“自信、求真、奋进是母校培育我的精神和使命,激励我在顺境中慎终如始,逆境中坚忍乐观。这些年来,我把师大精神与育人情怀记在心中,留在扶贫征途中,对我来说,师大是我梦想孕育的摇篮,更是我梦想拼搏奋斗的见证者!祝愿母校更展宏图,再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