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是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而奇迹的背后是万千攻坚楷模无私的付出,荣光的汇聚是所有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工作者不悔的坚守。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也涌现出一批批披坚执锐、勇担使命的师大身影。他们怀揣家国理想,发挥专业特长,一腔热血地奋战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满怀热情地奋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续写了新时代师大人的荣光。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让我们一同走进师大人的扶贫事迹,致敬脱贫攻坚一线的每一位英雄,从榜样的身上汲取继续奋力前行的精神力量。
为了打破和村民之间的沟通壁垒,她从只会说“壮话和普通话”到能说一口流利的土白话;为了让百姓出行不再困难,她帮助解决了村里23条路和3座“第一公里·桥”修建资金的“老大难”问题;为了让贫困户早日脱贫,她在田间地头一干就是三年。她就是广西藤县象棋镇甘村“第一书记”、我校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3届校友黄美芳,在2月25日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接地气”,办实事
黄美芳从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毕业后,先后在广西藤县藤州中学和广西藤县红十字会任职。自2018年被藤县卫健局派驻甘村以来,她用“为了贫困户早日脱贫,宁可自己晚几年脱单”的拼劲全身心地投入到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
上任后的黄美芳意识到甘村的土白话方言是自己和村民们沟通的一大障碍,她便通过最“接地气”的方式——走街串巷和村民们进行深入交流、拉家常,很快就打破了沟通壁垒,群众们也愿意向黄美芳敞开心扉,找她反映困难和问题。
赤子之心,为人民而火热。出于职业敏感的黄美芳发现当地村民缺乏健康知识后,多次组织医务人员进村开展义诊活动,并且入户上门免费为特殊人群进行慢性病筛查,累计帮助36名群众办理慢病证,帮助残疾人家庭申请轮椅、热水器等项目,为当地群众排忧解难。当贫困户的孩子面临求学困难时,黄美芳积极奔走为其筹款,解决了贫困户的后顾之忧。为贫困户修厕所、安窗户,帮助贫困户解决上户口的特殊困难......脱贫户孙春海介绍,在“第一书记”黄美芳驻村的几年时间里,村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让他的家庭生活变得越来越好。黄美芳的一举一动都在为甘村的村民们着想,始终将扶贫的事情放在心上,解决着群众的生活难题。 三年多来用实际行动感受百姓冷暖,赢得了百姓们的支持,这也正是黄美芳被甘村村民们当成“家里人”的原因。
黄美芳(左三)在和当地群众交流
谋振兴,促发展
“想致富,先修路”,甘村有很多泥路,给群众出行和生产运输带来不便,阻碍了脱贫的步伐。于是黄美芳牵头,积极向上级组织申请项目、争取资金用于修桥铺路,从泥泞难行的土路到拥有使4700多人受益的23条路和3座“第一公里·桥”,黄美芳功不可没。路通了,困扰甘村百姓的“老大难”问题得到了解决。
发展村集体经济助力脱贫攻坚也是一大要务,黄美芳反复研究两个林场的合同并重新签订,积极清理村集体不规范合同,通过合作社联系聘请十几户贫困户到合作社务工,同时将30万元扶贫资金入股到合作社。在这些努力下,林场每年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两万多元,入股到合作社的资金每年能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2.4万元。在促农增收的同时通过技术、就业等带动57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改写了甘村的命运,走出属于甘村独特的“脱贫路”。
原驻港退伍军人黎海荣因地制宜探索出的别具特色的生态模式,也得到了黄美芳的大力支持,使得甘村在生态产业项目上也有所突破,研究出了一套生态的“致富经”。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用实干创成绩,以实绩换民心”的道理,也用奋斗精神为甘村父老乡亲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黄美芳(右二)在了解硬化水泥道路的相关情况
作表率,守初心
脚踏实地,履职利民。黄美芳是“第一书记”,也是共产党员,她熟悉当地情况后迅速进入角色,在短时间内召集支部党员进行交流座谈,上党课、开党会,把政治觉悟高、有理想有担当的实干青年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抓好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也为党的队伍增加新鲜力量。在扶贫振兴的道路上,她不仅做好了表率作用,还号召党员先“蹚路”,让“共产党员”的名字在扶贫一线熠熠生辉。除此之外,她改变了传统党组织设置模式,率先把支部建在生态产业发展项目上,实现党员学习教育、社会实践、先锋示范“一条龙”,在以党建促脱贫工作上持续发力,从而实现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人民群众迎接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今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黄美芳也将继续用“接地气”的脚步带领甘村百姓奏响致富奔小康的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