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总会有回报——杰出校友之特级教师访谈工作日记(第四集)

  • 2006/09/27 | 作者:校友总会秘书处 | 1937次浏览 | 分类:校友总会秘书处 |


727  阳光普照

今天1605的列车,车票拿在手上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既轻松又有压力。从本月14号就开始着手“杰出校友访谈”活动,从到各个学院收集采访对象名单到最后对象的确定、材料的整理、采访日程的初步安排,整整13天。前期的准备工作时间如此长是出乎所有成员的意料的,期间我们也有过思想和情绪上的波动,但职责、执着、年轻人的冲劲使我们最终坚持了下来。上天是公平的,付出总会有回报,什么叫做守得云开见月明,什么叫做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一切都在今天深深地感受到了。

出发的喜悦溢于言表,心中的职责、压力心照不宣。就这样,大家带着复杂的心情踏上了驶向南宁的列车。

2043,列车经过4小时38分后缓缓驶进了南宁站。

南宁很大,建筑很高,道路绿化很好,公交车很多……出站的第一感觉。

再经过半小时的颠簸,我们来到了原心圩镇政府大院。房子太久没人住的缘故吧,有种冷冷的感觉,加上此时还没吃饭,外面又下着大雨,心情难免几分浮躁。

28005,一切私事忙完后,再强明确了明天的分工。

031,累了,睡了……

 

728  半天晴天半天雨天

今天6点半就起来了,匆匆吃完早餐后,大家又聚在一块研究起洪珏老师的资料来。从哪入手,该问什么问题……丝毫不敢马虎。这毕竟是我们的第一站。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只要我们把第一个“特教”做好,以后的就不怕了。

约定的时间是下午的3点钟,但由于初到南宁,对路线、路程不熟悉,所以我们11点就出发了。午餐就在南宁二中附近解决。

下午3点,我们扣响了老师家的大门。

洪老很精神,很热情,访谈很快就进入了正题。“能读大学是很幸运的。”洪老简单的一句不仅包含了自己对能读书的感慨,同时也反映着那个时代的背景——强调意识形态、家庭出身。现在想来我们那一代是如此的幸福,而某些人却不知珍惜。

“要对学生负责。”洪老是这样说的,社会上对其的人可也证明他是这样做的。怎样做到对学生负责?作为老师不能仅满足于理论上的完美,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

亲子教育也是此次访谈的一部分,从洪老的教育子女的方式中也有些许感悟。做人四个层次:首先要做一个正直、善良、有爱心的人,才会被社会和周围的人所接受;其次,学有所成、自强自立,不做社会的包袱;再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力争比同行作得更好;最后,做对社会、对历史有贡献的人。

对于荣誉该如何看待?洪老是这样回答的:“我是个幸运儿,我做的别人也在做,我只是代表他们享受了这荣誉罢了。荣誉评给你是要激励别人,是要起到一种辐射作用。不要太在意成功,踏踏实实做好工作就行了,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可是最大的回报。

两个小时的访谈结束了,我用笔记录了很多,对自己受用的也很多。

 

729   天气稍好

由于前天安身之处离采访地太远了,于28号晚搬进了距离三中不太远的医科大宾馆。条件有了改变,安顿好后,跟老马同志去踩点。

今天采访两位特级教师,都是南宁三中的。

早上是吴红老师,三中的特级历史教师,采访过程中一大遗憾,老师过于“热情”,大谈亲子教育。

下午的是赵燕辉老师。朴素、实在,一个快退休的英语特级教师,给我们的感觉却是那般年轻。老师说这得益于教师这一职业——每天都跟年轻人在一起,自己也便年轻了。访谈过程中师母给我们谈了亲子教育,有点喧宾夺主。老师显得稍带尴尬。

今天结束了,对于亲子教育这一块,我质疑它存在的必要性。

 

 

730   下午雨好大

原计划早上是采访南宁二中的吕溅玉老师,一位准特级教师。老师很谦和,这是从电话中猜测的。她拒绝了我们的采访,原因很简单:还没成为特级教师。凭借这一点,我断定老师也很有“料”。其中也反映出了我们的一个漏洞:没给采访对象留下我们的联系方式,老师临时有事联系不上。这样如此,我们今天“白等”几近一小时。

下午采访的是南宁三中的物理特级教师朱寿康。老师是师大的函授本科生,艰辛的求学路。老师不善言谈,但对于他的学科他的学生却是那般滔滔不绝,对于过于术语化的词汇我们也只有“鸭听雷”。期间也有过冷场现象,这也使得我们在以后的采访中采取了更为灵活的方式。

 

731   今天天气晴朗

今天也安排了两位特级教师。

早上是南宁二中的黄杰华老师。二中数学教研组的办公室很简陋,就在这里,二中数学组组长黄杰华老师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老师的求学路、工作都是经历过风雨了的。他更愿意谈起当年下乡和学生一起过的那一段日子。用他的话说,“那时师生感情很真……”,或许这也是他常跑题的原因。黄老有点多愁善感,或许是太投入了吧。这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一点点“挑战”。

下午有点热。刚从俄罗斯考察归来的历史老特级教师曾传斌先生在校庆办公室接见了我们。曾老热情和蔼,“国家需要就是我们的志向”,直到现在还能在老一辈口中说出,对我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