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大潮的冲浪者 ――记校友、报告文学作家何培嵩

  • 2007/04/09 | 作者:校友总会秘书处 | 1541次浏览 | 分类:校友总会秘书处 |

何培嵩同志简历

广西陆川县人,1944年6月生,壮族,1963年考入广西师大中文系,1967年毕业,1968年分配到大新县工作。历任中学教师,县文化馆创作员,地区文化局创作员兼《灵水》杂志编辑,《广西日报》记者。现为广西文化厅艺术创作中心戏剧影视部主任。迄今为止已发表各类文艺作品250多万字,其中含个人报告文学专著11部。其作品曾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作品奖、第一届和第三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等30多个奖项。系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一级编剧、中国作协会员、广西作协主席团理事和广西教育学院中文系客座教授。

“我从教而成为作家,纯属偶然。”何培嵩在他书香四溢的寓所里,对我这样说。

1968年,他从“文革”硝烟未散的桂林分到与越南仅一河之隔的大新县,先到农村“接受再教育”一年,后到县重点中学教书,一教就是三年。在三年中,他不仅教书出色,领导校文艺宣传队也很出色。校文艺宣传队因他领导有方而颇具盛名。他因此被县委书记看中,一纸调令把他从中学调到县文化馆任创作员,专门为县文工团写脚本。说偶然也不偶然。因为他早就潜藏着文艺才华,大学期间就有数篇散文、诗歌在《广西日报》、《桂林日报》和院刊《独秀峰》、系刊《东风》上发表;有数个节目在文艺宣传队中演出。

在大新县文工团两年,创作的一部歌剧在南宁地区文艺汇演中获奖,实现这个县零的突破,于是他又被调到南宁地区文化局“创作办”,专门为南宁地区文工团写脚本。

这时候他的创作如潮奔涌。剧本、演唱、歌曲、小说、散文、诗歌,无不涉猎,命中率也颇高。多数被搬上舞台或变成铅字。1980年,他初试牛刀,一篇讴歌广西举坛名将吴数德的报告文学《啊!中国的赫剌克勒斯》,被《广西文学》以头条推出,并于翌年获“广西文学优秀作品奖”。从此他与报告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人说他出手不凡,他说:“尝到了报告文学创作的甜果。”

同学的鼓励,使他“咬住报告文学不放”;编辑的敦促,使他“别左顾右盼,抢占报告文学的制高点”。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几乎将广西的体育、电影明星写了个遍,当然,他也写了普通的人和有意义的事。他的报告文学创作作用的是一种“笨”办法,即对每事每人的采访,几乎都事必亲躬,尽量从原始的矿石中筛选。1989年,他为了采写一篇反映中越边贸的报告文学《南线,今日南线》,竟亲自趟过边境上的雷场。当他拿出那近似用生命换来的作品时,人们不禁为之叹服!

1994年元月13日,广西文联、广西民委、广西作协等13个单位在南宁联合举办了“何培嵩报告文学创作研讨会”。应邀而至的有广西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潘琦,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韦其麟等几十位颇有声望的作家和评论家。这是建国以来广西首次举办的个人报告文学创作研讨会。广西十几家对研讨会好评如潮:“何培嵩是广西创作有成就的作家,他从1980年发表第一篇报告文学开始,已出版了7部报告文学专著,达200多万字。从名人明星系列到‘热点’、‘群体’系列,到近年的‘大题材’、‘主旋律’系列,他的报告文学可以说是广西十几年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他以强烈的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文化视野投身于沸腾的现实生活,始终使自己的创作随着时代律动”;“他的作品注意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波澜、心灵历程的流向和文化心态”;“他较好地继承了传统的报告文学文体的结构方式并大胆进行了多种探索,表现出某种创造性的超越”;“他以生动感人的典型及逻辑力量,热情讴歌真善美,无情鞭挞假恶丑,表现了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艺术勇气……”。1996年12月,他出席了第五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成为广西100多位全国作协会员,11名代表之一。

何培嵩是时代大潮的冲浪者,20年来他顽强搏击风浪,硕果累累,迄今已有250多万字各类文艺作品和11部报告文学专著问世。

其中篇报告文学《刘三姐与黄婉秋》和长篇报告文学《脊梁》分获广西首届和第三届文艺创作“铜鼓奖”;报告文学集《归客》获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优秀作品奖。他本人也荣获了“广西首届中青年德艺双馨五十杰文艺家”称号。

我想,他应当感到满足。

但他“不不不!”地频频摇头,目光中竟流露出对自己的不满和否定。

我甚感诧异:“您还想要怎样?”

他沉思有顷,含蓄地说:“我希望我能采摘到自己理想中的‘金苹果’”,说这话时他的眼睛熠熠放光。

所谓“金苹果”,咬下去,是坚硬的;吃下去,却是香甜的。我想应当理解为全国的大奖。何培嵩已年逾五旬,但仍像年轻时那样奋力冲刺。他把今年定为自己的“创作年”:要出版4部报告文学集和1部上、下集的电视剧。“今年的时间已过半,我的任务也已完成过半。我想我的目标是可以达到的。”他信心十足地说。

 我认定,他是个有目标而又能达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