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广西师范大学多个学科都开始向资政服务方向转型,尤其是广西人文社科发展研究中心落户我校后,以我校人文社科学者为主,聚集自治区优秀人文社科学者组建了桂学研究团队、泛北部湾发展研究团队、南疆和谐民族关系研究团队等20多个学术团体,按照“问题+团队”的模式,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进行科研。
如果说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和重大理论创新主要由中央一级的高层理论专家来解决,那么运用马克思主义解读区域化的具体问题,所有的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大有可为。
广西师范大学坐落于山水名城桂林市,曾六次更名,八次迁址。抗战时期,她与西南师范学院、昆明师范学院一起,成为抗日大后方著名的三所高等师范院校,被誉为“西南民主堡垒”。杨东莼、李四光、胡适、陈寅恪、欧阳予倩、千家驹、陶大镛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人士曾在这里执教治学,弘文励教。文化资源的孕育和积淀,铸就了学校发扬人文社会学科优势、服务广西的办学传统和特色,学校因此而成为“人文强桂”的台柱。日前,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钟瑞添教授就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传承原广西大学衣钵 人文优势突出
《中国社会科学报》:广西师大历史悠久,在人文社科方面有哪些积淀和优势?
钟瑞添:从历史上看,我校是广西最古老的一所大学。学校创办于1932年,原名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在文化底蕴上,学校直接传承了成立于1928年的原广西大学衣钵。广西大学首任校长是与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并称“北蔡南马”的我国著名教育家、科学家、民主革命家马君武博士。1953年,全国高校布局调整,原广西大学撤销,留下的文、理学系部组建成广西师范学院,也就是我校的前身。
广西师大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第一部壮族文学史和第一部广西壮族通史都出自这里。2008年出版、由已故历史学教授钟文典主编的《桂林通史》,可谓目前国内第一部大部头的以城市为研究范畴的通史。另外,我校学者对整个广西民俗、民族的发展研究也较突出,20世纪50年代,我们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组织了一次大型调研,先后出版的16本著作至今仍是研究广西民族问题重要的参考资料。
学校人文社科方面的优势有以下鲜明标志。
首先,在广西首开文科博士点。
其次,2009年11月,广西人文社科发展研究中心落户我校,这是一个标志性平台。根据规划,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分三年投入总额3000万元建设经费,力争将中心打造为聚集和培养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人才、研究境界高、特色鲜明、开放合作的创新型科学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源头与示范基地。
再次,基础学科强,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和其他师范院校一样,我校文理基础学科特别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校文科很多学科不仅在广西,甚至在全国都很有影响。相应地,学校也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学者,如钟文典老先生是我校历史学科的前辈,他在太平天国史研究领域有较高造诣。与之同时期的还有钱宗范、张家璠和陈伟芳等一批老教授。我校的汉语言文学学科发展也比较突出。从左联时期的作家林焕平到后来的冯振,再到贺祥麟及现在的张葆全、张明非等,在全国都很有影响。其中,冯振是我国第一本壮族文学史的作者。1995年,学校中文系被教育部批准为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我校是当时唯一一所既不是部属学校又没有博士点的单位。
资政育人 成“人文强桂”台柱
《中国社会科学报》:学校发展人文社科的定位是什么?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贯彻落实?
钟瑞添:自治区人民政府给我们的定位是自治区发展的思想库、人才库和智力库,这是对我校在整个广西人文社科发展中地位的肯定,也是我校人文社科发展的方向。学校将这种定位贯彻到教育教学方针中,积极培养培训教育人才,推动自治区基础教育水平的提升。
首先,为国家特别是广西地区培育高素质基础教育人才。这是师范类院校最基本的使命。同时,根据国家和自治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的战略决策,解决制约职业教育发展中合格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学校2009年成立了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及职教师资培养研究,开全国师范类大学之先河。
其次,通过开展师资培训等为自治区提升基础教育水平作出应有贡献。最具代表性的是我校近两年承担的广西教育“三个一百工程”,即广西基础教育百名名校长培育工程、广西基础教育百名名师培育工程和广西职业教育百名名师培育工程。另外,特级教师工作坊最初由我校和南宁市教育局合作,后来被自治区教育厅推广到全区。实践证明,这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多学科向资政服务转型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对学校作为思想库、智力库的作用如何认识?这个作用在人文社科研究中如何体现?
钟瑞添:近些年,学校开始思考人文社科如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资政方面,我个人的一个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不仅要中国化,而且还需要广西化。如果说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和重大理论创新主要由中央一级的高层理论专家来解决,那么运用马克思主义解读区域化的具体问题,所有的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大有可为。广西的人文社科学者必须实实在在解决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对于育人,我的观点是:师范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还应向社会辐射。反映到人文社科研究上,我校一方面做一些与当地文化积累相关的课题,如临桂文化大典、贺州文化大典、新广西通史等。同时,通过科研管理政策引导,鼓励人文社科研究者走进社会,到各地讲坛普及社科知识。
学校多个学科都开始向资政服务方向转型,尤其是广西人文社科发展研究中心落户我校后,以我校人文社科学者为主,聚集自治区优秀人文社科学者组建了桂学研究团队、泛北部湾发展研究团队、南疆和谐民族关系研究团队等20多个学术团体,按照“问题+团队”的模式,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进行科研。
近期,学校还在商讨重新构建社科研究平台,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将更加突出三个面向,即引导人文社科学者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群众。
原文链接:http://www.csstoday.net/Item/17596.aspx
2012年6月,钟瑞添副校长(右二)和该校校友、暨南大学党委书记蒋述卓(右一)等人在贺州富川县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