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代广西》是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主管主办的机关刊物,是广西唯一的一家省级党刊,是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用以指导和推动全局工作的重要思想舆论工具,是广西的主流媒体和重要舆论阵地。《当代广西》3月上半月刊“人物”专栏以《胡大雷:不负胸中五车书》为题报道了我校胡大雷教授的教书育人事迹,现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桃李门墙才俊多
采访胡大雷之前,我先采访了他的学生——漓江学院中文系主任、副教授郭玉贤。她和我说起了一件事。
2015年,郭玉贤成为胡大雷的博士生,当时和她一起入学的越南留学生阮英俊,是胡志明市一个寺庙的住持。第一次上课之前,他跟郭玉贤说:我的导师是胡大雷,我在越南就听说他很厉害,所以就申请做他的博士生,前几天见面,觉得他确实厉害,水平很高。接着他又问郭玉贤的导师是谁。郭玉贤说:就是你说的那位很厉害的导师。两人于是大笑。
原来,已经带了韩国、越南等多个国家的博士生的胡大雷,早已名声在外,留学生对他的评价很高,他们都是口碑相传,纷纷申请做胡大雷的博士生。
胡大雷是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为学者,胡大雷读书、教书而不呆,人生道路宽广。他不强求学生一定要走学术道路,而是主张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通过读书与学问研究以充分挖掘、发挥自己的专长,从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作为教授,他善于创新,通过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与古代文学进行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在一种春风化雨般的循循善诱和亦师亦友的推心置腹中成长直至出类拔萃。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他的学生中,有政府官员、学院院长、科研专家、商界翘楚,还有各国的业界精英,很多都是社会的栋梁之材!
敬业乐群传薪火
郭玉贤至今还记得刚认识胡大雷时的情景。那是1997年4月,她按通知到广西师大参加硕士研究生调剂生的面试。那天, 她中午一点多就去面试地点等,两点刚过,有一个人进来,看到她在,就问:“你从哪个学校来呀?”
“西南师范大学。”她说。
那人又问:“那打算跟哪位老师读研?”
“我选择的是刘村汉老师。”
那人说:“刘老师是位非常博学非常敬业的老师,如果有机会跟刘老师读研,要好好珍惜机会。”
几句话交谈下来,郭玉贤感受到了这位老师的亲切豁达。
…………
两点半的时候,参加面试的考生都到了,研究生部招生办主任蒋老师介绍到场的领导时,郭玉贤才知道,刚才跟她聊那么半天的老师是研究生部主任胡大雷。
读研期间,郭玉贤也去听胡大雷的课,2015年9月开始,胡大雷成了她的博士生导师。
很多学生认为,胡大雷不仅是学术导师,也是人生导师。他的敬业,他的乐群,使那些有幸受教的学生终身受益。
胡大雷也说:我觉得我做人的准则就在于“敬业乐群”,敬业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专心致志,只有敬业才能使自己在教师岗位上站得住,获得学生们的尊敬,敬业既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也是一种职业道德;乐群就是让事业相同的人集聚在一起,而办学的目的,就是让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学习,总的说来,是用共同的事业、共同的理想使莘莘学子乐群。
他身上最感染学生的是他的宽容。他总是设身处地地替学生考虑,“因材施教”。他通常以问题的创新性、学问本身的深刻性和切入视角的新颖以及思路的独特去吸引学生学习与思考,从而和风细雨地化育人才。每次把自己出版的专著送给学生时,胡大雷都会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用心地给受赠的学生写赠言,鼓励学生不断努力,不断进步。他总是很关心他的学生,逐一问他们往后的打算,并给他们提供一些建议,鼓励他们找到自己成功的路。
刘玉珺是胡大雷1999级的硕士生,是广西师大中文系第一届基地班学生,专业基础很好,当时有毕业后留校的想法,便向胡大雷征求意见,胡大雷说:你专业基础这么好,如果继续读博会对个人未来的学术发展有很大帮助。在胡大雷的鼓励下,她去读了博士,后来博士后出站,在西南交通大学任教。如今,刘玉珺在古代文学界已占有一席之地。
“胡老师极其爱才,当年我就是写了一篇古文赋给他,毛遂自荐想做他的学生,他看后很开心地收了我。”多少年过去了,学生贺湘林对这一细节依然记忆犹新。后来,胡大雷又鼓励贺湘林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贺湘林就在泰国做了两年志愿者,习得一口流利的泰语,回国后成为单位一名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
学生陈丕武说:“我们入学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胡老师说,文学研究应该学会鉴赏,对于一篇作品,要能品,知其优与劣;好诗,好在何处,不足,又不足在何处,用自己的语言把作品的佳处写出来。”
这就是胡大雷的教学特色,他总是习惯通过多维视角,从文史哲、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等各个方面把古代文学作品讲清楚,并在教会学生在提升鉴赏古代文学作品能力的同时,把古代文学素养内化为自身素质。
总为造极勤登峰
焚膏继昝传薪火,不负胸中五车书。
桃李满天下的胡大雷在学术研究上也硕果累累!
多年来,在呕心沥血培育英才的同时,胡大雷还执著一念做学问,心无旁骛地研究古代文学,一直在中古文学研究、文体学研究、桂学研究三个领域孜孜不倦。
胡大雷选择做的《文选》研究在当时并不是一般学者所认为的热门。尽管《文选》从唐代开始就成为“显学”,历代也有诸多学者进行研究,但多局限于训诂、文献等角度,很少涉及文体分类、题材类型研究。胡大雷以自己研究中古诗歌的学术积累,以《文选》诗为研究对象,探索《文选》诗歌的文献价值和以题材分类的编纂体例,从编者的分类及作品的选录标准入手探求古代诗学中类型学意识的起源与形成,表现出了深刻与睿智的学术眼光。他还通过对《文选》诗的研究带动一批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老师们做《文选》文、《文选》赋的研究,形成了全国高校少有的几个《文选》研究中心之一。
努力登峰,总会造极。
在学术研究的路上坚持不懈地求索了30年的胡大雷,科研成果驰誉国内,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上发表多篇论文。连续11次获得自治区社科成果奖,获得4项国家社科基金。
现在,胡大雷又把“桂学”作为研究方向,并在桂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起初他研究“桂学”时,是否有“桂学”还有异议,但有着中国知识分子文化担当的胡大雷,经过从魏晋南北朝与唐宋时期散见于各类著作中的见闻记录入手,探寻到桂学的源头,再通过明清时期的文献与史学著作探究桂学的发展。一路的坚持与创新,取得今天备受学者瞩目的桂学研究系列成果。他认为,区域文化是国家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桂学”既是我国近现代学术史上提出的区域文化概念,也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康有为提出“桂学”概念,当今学术界提出“桂学”为广西区域文化的标志,“桂学”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概括性和总体性意义的理论地域之学范畴,它将引领广西的地域之学研究,使广西地域之学的研究有着江河归海的目标及纲举目张的统领,进而为国家文化建设提供一个区域性的研究标本。
2012年10月,以胡大雷为首席专家申报的“桂学研究”项目成功中标,使桂学研究从区域文化行为上升为国家文化行动。这是广西获得的很重要的一个基础研究类的国家重大招标项目。这一项目的成功中标,为高校社科研究如何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提供了有效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