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现之:广西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

  • 2018/10/19 | 作者:徐小珍 | 2985次浏览 | 分类:校友总会秘书处 |

唐现之(1897-1975),原名荣琛,别字献之,又名唐谷。广西桂林灌阳人。教育家,与梁漱溟、任中敏等合称广西教育界“八怪”。1919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系。民国时期曾任国立中山大学副教授、湖北省立教育学院教授、山东乡村建设学院研究部导师兼训练部主任、广西省教育厅国民基础教育督导专员。1932年9月至1933年3月任广西师专筹备主任。1938年创办桂林师范学校,任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西省政协副秘书长、广西省第一图书馆馆长、广西省司法厅厅长。著有《十六薪传与教育》、《教育随笔》、《国民教师手册》等,译著有《近代教育家及其理论》《欧洲新学校》《近代西洋教育发达史》等。

20世纪30年代年代的中国时势好比是“血雨腥风卷落花”。国民党桂系兴办民团,需要大批青壮年乡村干部。而要培养人才,就要抓教育。1931年冬,广西教育厅厅长李任仁到广州约见唐现之,表示愿意接纳唐现之重建广西高等师范教育的建议(清末广西曾有一所省立优级师范学堂,培养中学师资,辛亥革命后停办),请他回广西筹建一所师范专科学校。于是,1932年春,唐现之毅然辞去中山大学优厚待遇的职务,携全家老幼顶着寒风,溯江西进,回到南宁,出任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筹备处主任,负责筹建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

筹建广西师专

这是民国成立后广西第一所高等师范学校。最初计划校址设在当时的省府南宁邕江畔,以1929年停办的广西省立工程专门学校旧址为基础。1932年3月,已修建校舍四座。但唐现之念念不忘的是办一所类似陶行知所办“晓庄模式”那样的师范院校,对校址设在南宁市区不甚满意。后经省政府委员会决议,广西师专于7月迁至桂林南郊僻静的西林公园,并添建宿舍及教室。

1933年立于西林公园的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奠基石

迁校后,学校宿舍尚未竣工时,来校报到求学心切的学生已经超过百人。学生入学后,还协助建设校舍、开辟球场。唐现之筹备建校时以真诚办学的态度对待他人,严谨办学,要求学生要讲究个人的修养,要学习待人接物,要讲究个人的卫生,要以身作则,希望学生有着农民的身手,科学的头脑,以及有传教士的精神。他为人亲切和蔼,受到学生们的爱戴。他不希望学生参与政治中,他认为读书有学问,学会生产技术,出来从事农村教育,才能救中国。他就是凭着这样一股热情投入到师专的工作中。

1932年6、7月间,广西师专在桂、邕、梧三个专区招生。唐现之亲自参与了《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第一届招生简章》的起草。内容大致为:第一,以培养中级教育行政人员和中学师资为宗旨;第二,招收对象为高中或高中师范毕业和有同等程度而在小学服务两年以上的男女青年,要有证明文件者;第三,训练科目分别设有军事训练、一般学科、专业学科,这三门学科下又分有多种不同类型的科目;第四,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教师从旁辅导;第五,学生待遇:学习期限两年,在校由学校供给膳食、书籍以及生活必需的零用,毕业后由省府分配到各县做教育行政人员或中等学校教师。招生简章一贴,各类人士报名踊跃。8月,师专登报发榜,进行招生考试,录取第一届新生120名,但实际到校的是108名。

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第一届招生章程

教育救国的理想

在筹建学校时,唐现之召回在晓庄师范学习的赵清心进校学习,聘请了陶行知先生的高足张宗麟、教育家陈子明、罗干青、莫甘霖等人莅校任教。同时,他还宣传陶行知的教育理念,试图把学生培养成一批“有农夫身手并且有科学头脑”的新型知识青年,分别到各县充任乡村师范教师,与农民结合起来改造教育、改造社会,以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

当时,学校开设的课程以教育学科为重点,科目有党义,包括三民主义、孙文学说、民权初步、建国方略、实业计划;国文,分设学术文、文学概论、应用文;教育学科,分设教育概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各科心理、教育统计及测验、教育研究、教学法、教育问题、教育行政、教育史、教育实习;社会学科,分设社会进化史、经济学、科学方法论、合作、农村经济及调查、政治学、世界大势、本省研究、乡村自治;自然,开设生物、理化常识;农业,开设农业概论、田间工作。各门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全由教师按照上述的三个培养目标自定,教学方法也不拘一格,这样的教育计划和培养目标,反映出了唐现之筹办师专的指导思想和抱负,以及他努力发展广西乡村教育的一片赤诚之心。

《锄头歌》的回响

9月初开学的第一天,全体新生集齐在梅厅前,唐现之戴着一副眼镜,面带笑容,向全体新生介绍老师:国文教师罗干青,教育心理学教师陈子明,畜牧教师莫甘霖,还有园艺教师吕悠然等等,教育概论由唐现之兼课。他注重学生教育,不仅聘请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教师,还购进了很多图书,比如杜威的著作,关于丹麦民众教育的著作,梁漱溟的关于“乡村建设”、“村治运动”的著作,以及陶行知先生早年的教育著作等,多在教育、农业、文史方面。当他介绍到同学时,很诙谐地说千百年前的梁山,出现了108个英雄;千百年后的今天,雁山也来了108条好汉。他说到这里,同学们按捺不住都大声发笑了。原来,师专是穷人家子弟的学校,学校重视农业实践教育,开设农业生产技术课程,每位同学都分得一块地。学生要穿草鞋、下农田、挑大粪,干农活,即便考上的一些阔家子弟也打退堂鼓了。

广西师专农场

每天早上的朝会,唐现之都会陪伴同学们学习,和同学们谈生活、谈学习、谈进修。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他常挂在嘴边,要求师生要真正做到学什么、教什么、做什么。当时师生生活艰苦朴素,穿草鞋,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学习的风气很好,在社会上影响也较好。每天下午,百余同学,挥舞锄头镰刀、开荒辟土。一首陶行知先生编的《锄头歌》“手把锄头锄野草呀,锄去那野草好长苗嗨,依呀嗨,呀荷嗨,锄去那野草,好长苗呀依呀嗨,呀荷嗨!”的歌声常常荡漾在整个师专校园内。他夜晚一定要到学生的自修室走一走,看看学生是否有疑难问题,并且尽快帮学生解决问题。他总是尽量争取时间与学生接触,学生也喜欢与他交流。在师生关系方面,他反对传统的“师道尊严”,提出建立亲密、友好的师生关系,他自己还以身作则,搬到集体宿舍去住,身体力行,与学生同吃、同劳动。唐现之培养了同学们一种艰苦朴素、友爱团结的作风。校长杨东莼也赞扬道:“同学们的自学精神是唐主任一手培养起来的。”

教育工作者应当像蜡烛一样

唐现之曾歌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当像蜡烛一样,牺牲自己,照亮他人。别的科任老师上课,只发讲义,没有课本。他上课很特别,连讲义也没有。他崇尚孔孟之道,经常告诫同学们要注意修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意言行“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不胜感慨。他要求学生一个学期读完10本教育书籍,比如夏丐尊翻译的《爱的教育》、梁漱溟著的《中华民族最后之觉悟》和《东方文化及其哲学》等等,学期期末做好笔记交给他。他就是这样一个勤勤恳恳的教育工作者。

在师专任职期间,唐现之尽责尽职,注重教学方法,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主张,计划在学校建立一个科学馆,成为全省研究的场所,并且帮助本校的毕业生解决有关科学的问题,也为无力升学而有志研究的本省青年提供科研条件,他还决定扩建学校农场,用作农业实验场,研究本省农业科学和协助毕业生解决农业上所发生的问题。他主张扩大学校图书馆为全省之模范图书馆,搜集本省文献资料,并与各县乡村师范联系,实行图书馆流通借阅制,帮助毕业生及全省教员解答问题,让劳动与学习相结合,边学习、边劳动,校园里弥漫着和谐的气氛,到处是欢歌笑语,充满着活力,经常可以看到老师和学生三五成群地在校园里或马路上边散步边谈论学习。

唐现之译作《美国乡村小学标准》1932年中华书局出版

唐现之作为师专的筹备者,他坚定着自己的选择,心怀以民为本、力行民主、主张仁爱、社会服务,为大多数人服务等思想办学,为师专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他在《向上与向下》一文中写道:“我们应当保持我们固有的朝气,大处着眼(高尚的理想),小处下手(检点生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清风徐来,用真情、真心、真诚对待每一件事,无愧于心。他对师专的贡献,对学生教育的孜孜不倦,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红烛发光发热,精心培育国家良材”赞颂的就是他这样的一代师者。

1933年春,唐现之离开师专,调回广西教育厅。1937年,唐现之怀着对师范教育的热爱,筹办桂林师范学校,并于1938年成为桂林师范学校(今桂林师专)的首任校长。他的教育之路继续向前。

文献来源

[1]唐国英.广西教育家唐现之[J].桂林教育学院学报.1988(2).

[2]王枬、黄伟林.民国师范——民国时期广西师范大学教授故事集[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