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民(1899-1957),号铁肩,湖北省黄冈人。毕业于武昌外国语专科学校和福州高等工业学校,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在日组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驻日支部,任两组织书记。1934年至1936年6月任教于广西师专。曾任暨南大学、北平师范大学、中国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南财经学院院长。著有《社会进化史》《社会经济概论》《新社会学》等。
马哲民是一位早期共产党员,1927年脱离了组织关系,其后任教于暨南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中国大学,以马列主义为讲课内容,积极宣传抗日救国。
经历牢狱之灾
1932年冬,马哲民应北平学生之请,演讲《陈独秀和中国革命》,不久就被捕入狱,判刑两年半,坐牢9个月后经保释出狱。马哲民考虑到,虽然自己被保释,但如果法院不撤销原判、改判无罪释放的话,就还得坐牢。他决定离开北平,另谋出路。
马哲民编著《社会经济概论》,1931年7月大东书局出版
马哲民原本打算回家乡湖北,但那里是蒋介石直接统治区域,曾两次被通辑的他,回去恐怕极为不利,便决定去广西。
那时,广西当局李宗仁、白崇禧正与广东的陈济棠联合打起抗日反蒋的旗帜。马哲民正是以从事爱国运动、主张抗日反蒋闻名的教授,因而受到了白崇禧的欢迎。
将马克思称为“卡尔”
1934年,马哲民前往桂林,在广西师专任教。经历过此前的牢狱之灾,他这时的授课要比在北平师范大学、中国大学任教时谨慎得多,在给学生上哲学课时,常常将马克思称为“卡尔”,并称列宁为“伊里奇”,因为当时马克思的全译名是卡尔·马克思,列宁的全译名是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当时,围绕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广西师专的师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史托之争”1935年5月,郭任吾成为广西师专校长后,派施云等人到学生中宣传托派理论,他们声称,中国革命复兴的关键在于城市工人运动。与此同时,他们组织学生讨论包括革命的性质、对象等问题在内的中国革命问题,以及中国社会性质的问题,企图让学生接受托派理论。由于学生缺乏理论素养,师专内部的讨论没有进入高潮。随着郭任吾、施云等人带来的托派思想在校园中生根发芽,一些进步学生认识到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紧促性。
进步学生通过大量阅读社会学、政治学领域的著作,对于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具有一定的认识。随后,他们从上海的《申报》、天津《大公报》、广西《南宁民国日报》等报刊收集大量资料,写出一些具有较高水平的文章,表明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观点。此时,师专中的托派人物从国内的托派代表那里找来一些文章,从中摘取一些段落草率地拼凑成回应的文章,勉强说明中国沿海城市已经具有工厂,因此中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
为了与托派展开论战,进步师生决定以壁报、纸质刊物为阵地,对托派的思想理论进行深刻地批判。在这场论战中,负责编辑壁报的学生将同学们的来稿贴在教室里面的墙上。由于教室内的墙面有限,更多的学生将自己写的文章粘贴到教室外面的墙上,以及学校办公室门外的墙上。当时,学校所有的墙壁上几乎都贴着写满文字的纸张。除了书面论战,两派之间的核心人物虽然没有进行面对面的争论,但是他们向其他没有参与论辩的学生宣传自己的主张,争取更多同学的支持。
从方法论分析中国的经济结构
1936年,史、托两派论争结束后,陈此生提议教授社会学的马哲民教授做总结。马哲民做了一个报告,题为《怎样研究中国的经济结构——关于本校同学讨论中国革命问题中之中国经济性质问题的方法论的一个报告》。马哲民特别说明,他是从方法论入手对问题进行分析,不对双方学生论战的问题做结论。但是他在演讲的过程中,已经流露出比较明确的观点。马哲民引用《资本论》的部分章节,认为考察生产方式是研究中国经济结构和分析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起点和关键。他说,要判断中国的经济结构是否是资本主义性质,人们必须认识在一切生产方法中,中国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是否占优势甚至领导地位。在中国的经济结构中,如果外国资本占较大比重,那么中国则是殖民地资本主义社会;如果中国工业占一定比重,那么中国是民族的资本主义社会。实际上,这两种情形都不符合客观的事实。
最后,马哲民提出研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七条标准,回忆者称其中的三条足以证明中国社会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其一,是否经过产业革命的工业资本发展过程?其二,地租是否为资本?其三,资本是否成为支配一切的力量?马哲民在三个小时的演讲中,以客观的态度分析问题,实际上起到了反驳托派观点的作用。因此,他的演讲被校长郭任吾打断。后来,他的讲稿刊登在1936年1月16日出版的校刊《月牙》上,全文共计2.5万字。编者称,文章对于近年以来国内关于中国经济的“奇形怪状”的理论做了一次扫除,这对研究中国社会史的读者来说,是一次善举。《月牙》创刊于1935年11月16日,是一份师生共同制作的校刊。马哲民与杨潮、夏征农三位教师担任编委,负责审稿、改稿工作。
1937年12月28日,马哲民在武昌蛇山公园的抱冰堂为广西学生军演讲
马哲民这次报告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校长郭任吾立即向南宁搬兵。王公度亲自到师专,向马哲民、邓初民、陈望道等软攻硬说,在碧云水榭和马哲民大吵起来。马哲民等不让步,王公度只得灰溜溜地走了。1936年暑假,当局把广西师专并入广西大学,并解聘了马哲民和杨潮、夏征农、胡伊默等一批进步教授。白崇禧挽留马哲民任广西省政府顾问,但他辞谢不受,离开了桂林。
文献来源
[1]陈大文.广西师专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的回忆.桂林文史资料第20辑:三十年代广西师专[C].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
[2]路璠、何砺锋.三十年代的广西师专综述.桂林文史资料第20辑:三十年代广西师专[C].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
[3]马宝琳.回忆父亲马哲民先生.湖北文史资料1992年第3辑[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