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燕生(1905-?),江苏金壇人。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理学学士。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会员。1943年至1944年在桂林师范学院任教。吴燕生是我国早期著名的找矿勘探和第四纪冰川研究专家,在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中进行了大量开拓性工作,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民国时期,他先后任职于中央大学地质系、中央研究院地质所,并在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平桂矿务局担任探勘队地质组长兼队长、经济部采金局探勘队桂西队工程师兼队长。
吴燕生从1933年开始就在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任职,从事地质研究工作。他前往广西也是随着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一同入桂的。1937年,国民政府要求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从南京迁往重庆。时任地质研究所所长的李四光不愿听从蒋介石的摆布,决定不去重庆,而是将地质研究所搬迁至桂林。吴燕生协助李四光在南京沦陷之前,将一批重要的书籍、标本、仪器等物资,租用帆船由水路从南京转移出来。1937年底,吴燕生和李四光等人经湘江沿途跋涉,抵达桂林。
潜心找矿
吴燕生对待科学研究有着严谨求实的态度,同时也一直心怀科技报国的理想,立志通过科学研究,为国家寻找丰富的地质矿产资源,实现国富民强。
在桂林站稳脚跟后,吴燕生等地质学家在广西建设厅的配合下,对广西东部和中部七十余县境内的地质和几十处矿产开展调查,大面积填制了广西东经106度以东比例尺二十五万分之一的地质图,编制出分区地层表,写有20余篇调查报告和科研论文,宜山、百旺、贤按、柳城大埔等煤产地的地质构造,广西构造轮廓正是在吴燕生等人的调查中得以面世。
在广西开展地质调查时,吴燕生格外重视对地层及构造的研究。研究中,吴燕生依托古人的研究分类成果,进行详尽实地勘测,得出了广西地质地形构造为“山”字型或“弓失”型、轴心在融江沿岸的重要学术结论,对广西第四纪冰川现象及其与砂金矿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当时吴燕生在写给《地质论评》第五卷的通讯中,对桂北地层作了细致准确的划分。其中主要成果有:在融安县长安镇南岭系底部发现冰积层,定其时代为震旦纪;在兴安县华江发现早奥陶世笔石,将边溪系上部拟名为华江系,并对广西山字型构造特征作了较详细的叙述。
中国地质学会编辑的《地质论评》1944年4月第三四期
为国育才
1943年,吴燕生来到桂林师范学院任教,负责教授中国自然地理。当时,学院的办学条件比较艰苦,吴燕生在学院的住所还是由林砺儒让出了一间居室。
生活条件上的困难并没有阻挡吴燕生对教育的热情。得益于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学术资源,他把李四光的《中国地质构造报告提纲》等学术成果引入课堂中,向学生们详尽地介绍中国自然地貌、地质构造、地质结构与矿产关系等,颇受学生欢迎。
虽然教授的是自然科学,但是吴燕生也深知“为国育才”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鼓励学生求学报国。他常常对学生说,中国地大物博,金、银、铜、铁、石油、稀有金属等等无所不有,但是国家积贫积弱,帝国主义国家把中国列为贫矿贫油国,国人也只能顺着说,否则就会引来帝国主义的瓜分掠夺,国家要想独立就困难多了。他勉励学生深入勘探、分析研究,待国家强盛了,就能把这些埋藏在地下的“宝物”开采出来。
除课堂教学外,吴燕生格外重视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认知。桂林独特的地形地貌给他的实地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桂林市区内的叠彩山、尧山等地,甚至是普通的河滩,吴燕生都把它们作为实地教学的场所,带领学生实地认识长石、云母、孔雀石、花岗岩等构造。
苦寻煤矿
在桂林师范学院任教的同时,吴燕生也接受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的聘请,在广西西部和北部等地进行勘探,寻找矿产资源。当时,桂林师范学院安排的教学任务较为紧张,吴燕生大多是利用每周的周末时间外出勘测,以确保不影响正常的教学。几年时间里,吴燕生风尘仆仆,走遍了桂北、桂西等地,找到了兴安煤田、宜山怀远煤田、来宾合山煤田、南丹麻尾煤田等矿藏资源。在吴燕生看来,战争破坏了交通运输线,导致北煤不能南运,广西、贵州缺乏动力煤,严重影响了工业生产。在本地寻找并开采煤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经过吴燕生等专家坚持不懈的努力,广西丰富的煤矿资源被陆续发掘,终结了广西煤矿资源贫乏的历史,为抗战大业和国家建设提供了资源支持。
1944年,桂林师范学院外迁躲避战乱时,吴燕生没有随学院离开,而是应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的要求,留下来协助柳州铁路局寻找煤矿,以维系铁路线的运输能力。他曾表示,自己不怕辛苦,只要是为抗战的需要服务,他都乐意下乡上山深入调查,相信一定能有发现。
在乱局当中,吴燕生也充分利用了自己的身份优势,尽力给从桂林疏散避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当时,桂林的铁路线上人满为患,火车上挤满了逃离的百姓,铁路运力处于半瘫痪的状态。一些学生打算搭火车撤离桂林,却一直等不到从桂林出发的列车。吴燕生在车站遇到这些学生之后,就带着他们找到车站调度主任进行协调沟通,帮助他们顺利离开桂林,去往金城江。
1945年,吴燕生在完成相关调查勘探工作后,离开桂林,转任交通大学唐山学院矿冶系教授。
文献来源
[1]植恒钦.回忆国立桂林师范学院的人和事:桂林文史资料第13辑[C]. 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