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6日,口述校史团队通过曾孝威先生(曾作忠院长的儿子)的女儿曾红,联系上了曾红老师的表哥范一青医生(曾作忠院长的外孙)。口述校史团队向范医生说明此次大连寻访的理由和追忆国立桂林师范学院曾作忠院长的相关事宜。范医生得知我们到大连进行校史寻访之行特别激动,询问我们在大连的具体行程,同时给予我们提供帮助。
2024年6月12日,口述校史团队一行5人,在校党委副书记赵铁带领下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张婷婷、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王董、党委宣传部文明办秘书杨瑜、党委宣传部校报编辑部主任董晓艳,从北京采访完谭丕模先生的二女儿谭得伶、儿子谭得健后,当天下午马不停蹄坐动车从北京出发,当晚到达大连。6月13日上午范医生亲自到住宿的酒店接我们去他家。初次印象,我深深感到范医生温文尔雅、内敛低调,是有知识、有涵养的人。口述校史团队在酒店大厅与范医生进行了简单交流,随后出发去范医生家里进行访谈。
回忆爷爷奶奶
在范医生家中,范医生回忆小时候的故事。小时候,因为身体原因,以及父亲在文革中被冲击的缘故,范医生被父母送到湖南爷爷奶奶(外祖父曾作忠、外祖母罗志英,习惯称为爷爷奶奶)的家中生活。从1966年开始,他与爷爷奶奶朝夕相处、相依为命,陪伴两位老人家渡过晚年时光。现在回忆起来,爷爷这个人性格最突出的就是一个“犟”,骨头比较硬,对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比较执着。爷爷1976年因脑出血去世的,当时很多人前来祭拜,悼念的活动持续了3天。爷爷奶奶几十年相濡以沫,爷爷去世后奶奶将爷爷的骨灰一直带在身边,直到奶奶去世才一起合葬在大连。
印象中,爷爷的话比较少,每天空闲时间练书法,爱写怀素贴。他有一个书房,里面堆满了图书,后来捐献给湖南师范学院图书馆。爷爷热爱运动,经常锻炼,喜欢做八段锦,好像就是在广西的时候学会的八段锦。
范医生还提到一件有趣的事情,他小学一到三年级没有在学校上学,从四年级才开始上,期间都是爷爷在家里面教他。爷爷学识渊博,语数英样样精通,是范医生的专属教师。爷爷教学贯彻温故而知新的理念,范医生回忆到小时候有个英语900句,爷爷要求他每天背诵前天知识,复习完毕才可学习新知识,范医生也逐渐形成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运用到后来的学习中。
关于爷爷的身世坎坷,在他8岁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爷爷由他父亲的下属帮忙照顾,爷爷母亲会一点中医,帮别人看点病有些收入,勉强维持家庭生活。爷爷从小非常懂事,求知若渴,靠自己的努力到山上砍柴卖钱去私塾读书。
在这样艰苦的家庭条件下,爷爷以广西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去北京。奶奶同样家境不好,但读书也非常用功,是当年云南省的第三名。爷爷奶奶双双考入北京,在北京相识。后来奶奶还时常用她们当年读书的经历激励他努力学习,奶奶常感慨当年他们如此艰难都能通过读书走向更广阔的世界,现在条件好了,勉励我们更应珍惜时光,努力学习。
爷爷去世后,奶奶没有跟舅舅去西安,也没有去妈妈在的大连,而是提出要回老家云南,在那里呆了将近一年。云南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亲戚朋友们对奶奶都特别尊重,后来因为范一青要读书,才跟他一起返回大连,在大连渡过她人生最后的时光。奶奶去世后和爷爷一起合葬在乔山墓园,后来妈妈和爸爸去世后也安葬在旁边,与爷爷奶奶永远相伴。
祭奠曾院长
初夏的大连,繁花盛放,绚烂多彩,芳香怡人,无比秀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落,微风轻拂脸颊,草木相映成趣,宛如一幅五彩斑斓的油彩画卷。
大连乔山墓园,在美丽的渤海之滨,群山环抱,九龙一凤的天然地貌构筑了独特的地理景观,乔山墓园不仅成为逝者安息之地,更成为一处富有文化内涵和生命意义的纪念场所。
2024年6月13日上午10:45,在大连市乔山墓园,赵铁、范一青(曾院长外孙)、张婷婷、王董、杨瑜、董晓艳一同祭奠曾作忠院长。我们给曾院长送上一束白、黄交错的菊花。赵铁副书记饱含深情地说,今天,我们一行五人,在您外孙的陪同下,来到大连乔山墓园,代表学校祭奠您,怀念您!感谢您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为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桂林师范学院、南宁师范学院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正在编撰一本有关您教育生涯的图书,计划由本校出版社来出版,我们感到这也是对您表达感恩、寄托崇敬的一种最好方式。经过92年的建设发展,学校已经成为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自治区重点支持建设的国内一流大学的高校,全国文明校园。学校确定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是建设国际知名、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目前,学校事业发展呈现了非常好的发展势头,学校将以更多更好的高质量发展成果传承您的办学理念,告慰您的在天之灵!之后,我们向曾院长三鞠躬,清理墓碑前的干草枝,表示怀念和感恩。
在与范医生交流时,我也在思考着口述校史团队工作的意义,寻根问祖,追本溯源其实为的是那一份难以割舍的情结和精神依托。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一个人只有不忘本,不忘恩,才能更好地立身处世,我们每个人都应牢记,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自己从哪里出发,因何而出发。“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这是一份情怀,更是一种涵养,“根”永远扎根于具有家国情怀之人的心里。
诗和远方虽然美丽,但脚下的泥土同样散发出芬芳。作家席慕容曾经说过:“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我们从未忘记曾院长的精神,他的精神存在于天地之间,不曾离开,弥足珍贵,精神永续!
我们离开大连时,曾作忠院长外孙范一青医生发来信息说:“非常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对我外祖父的追思,感谢同志们千里迢迢不思辛苦去追踪着前辈的步伐,通过您们的讲述,也知道了包括我外祖父在内的前辈们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披肝沥胆的事迹,对年轻一辈包括我在内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正如校训所说:‘尊师重道、敬业乐群’,把前辈的精神发扬继承下去。”饱含深情的信息,字里行间都体现了范一青医生对口述校史团队精神的充分肯定,这更加让我们坚定的将校史精神传承下去。
受赵铁副书记的邀请,曾作忠院长外孙范一青医生将于7月中旬到学校参观寻访。口述校史团队寻访仍在继续,团队用行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师范根脉,接续奋斗、勇毅前行,为加快建设国际知名、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做出积极贡献。
访谈时间:2024年6月13日上午9:00
访谈地点: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绿清街12号绿波花园
受访人:范一青
口述校史团队:赵铁、王董、董晓艳、杨瑜